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9-06-18 17:32
【摘要】:对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的认识,将对其绘画的理论观点之“气韵生动”作为研究重点,用来深入研究和发现更深层的中国绘画精神,展开关于意象与具象的思考和研究。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论”之首,说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重视以及这一观点在品评绘画作品中的重要性。从绘画的形式,内容,造型等几个方面来讲“六法”在绘画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但从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规则来讲,从欣赏绘画角度来说,气韵生动则是体现绘画格调高低,内容深刻与否的关键。自谢赫提出“六法论”以来,许多画家学者都对“气韵生动”做过很多论述和讲解。其中不乏高深的见解值得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是为了将“气韵生动”中“气韵”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绘画方面追求更高的艺术形式和方法使得绘画中“气韵”更好的展现。关于“气韵”的问题,有一个观点是来自郭若虚提出的“气韵非师”,“气韵非师”与“气韵生动”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它本身的意义之外,在这里也是一种对“气韵生动”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气韵生动”的多方面了解,找出“气韵生动”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绘画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进行“气韵”的培养和认知?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认知和语言,尤其看重“气韵”的问题,体现的不仅仅是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哲学观念。中国绘画中的“美”是一种朦胧的美,一种“似与不似”产生的意境美,所以“气韵”生动与否,也关乎东方审美观念中的这种意境所产生的美。所以,这里的观点应是站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气韵生动”的问题。中国的绘画艺术,注定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如佛教,道教。还有一种哲学思想就是“禅学”,“禅学”体现在绘画中,更多地是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注重“虚”与“实”,“无”与“有”的相生关系。而“虚”与“实”,“无”与“有”的关系与“似与不似”也是一种相近的审美思想。通过微妙的对比,也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更能体会“气韵”在绘画中流动所产的灵动的诗意之美。当然“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一,也要考虑与其他五法之间的关系,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神写照”。这六法所构架的要点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全面和完善。不仅从精神层面讲还是在绘画技法以及表现手段方面讲,都是一套全面而且成熟的理论依据,“六法论”作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理论的总结,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通过对“气韵”的深入了解,与宋朝时期郭若虚提出的“气韵非师”这一观点相结合,整理总结出关于作品气韵背后的艺术家理论文化修养和后天修炼的关系.在古代绘画艺术中,谢赫“六法论”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套理论,众多学术性理论著作中都有谈及。就“六法论”中“气韵生动”来讲,也是一个绘画者都将重视和不断谈及的问题,放在当代绘画艺术中“气韵”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绘画的品评要素也将“气韵”的问题列入其中,由此可见,不论古代的绘画艺术或者现代的绘画艺术,“气韵生动”都是绘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在现实的绘画艺术活动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气韵生动”论新释[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陈钊;;试论中国画气韵生动与人品的关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李晓峰;;气韵生动:艺术生命力的蕴涵与彰显[J];美与时代(下);2012年08期

4 周庆汉;“气韵生动”的审美特性及时代演变[J];齐鲁艺苑;2000年02期

5 陈伟;于“气韵生动”“法”之外的美学游想[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文奇;气韵生动与生命的艺术表达[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7 张晴雨;;再谈“气韵生动”[J];北方美术;2003年03期

8 丁厚祥;自然:“气韵生动”之本源[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9 张新龙;;气韵生动与情绪结构[J];装饰;2006年01期

10 郑培凯;;气韵生动袁运生[J];美术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祖钊;;气韵生动与华夏审美理想[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2 杨易禾;;气韵生动——关于音乐母语教育的思考[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王华楠;毛兵;;气韵生动对中医脉诊感悟与现代研究的启示[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绪萱;国士展示“气韵生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路怀中;关于“气韵生动”[N];西部时报;2012年

3 涂勇;“气韵生动”是画之首要[N];美术报;2012年

4 何宝立;借物达意 气韵生动[N];中国改革报;2014年

5 傅京生;磊落倜傥 气韵生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苏东天;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孙燕明;赋予山水画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N];中国消费者报;2014年

8 中国作协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赖廷阶;法严意放 气韵生动[N];中国艺术报;2012年

9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李修建;从“传神写照”到“气韵生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志勇;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倩倩;对“气韵生动”的理解[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郜宏伟;论“气韵生动”[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田苗青;论中国画中“气韵生动”的有关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思渊;气韵生动[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王博;气韵生动[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7 王威威;“气韵生动”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8 安雅t,

本文编号:2501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01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