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常玉艺术风格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4 10:02
【摘要】:本文主体分为三个层次,着眼于常玉作品分析,引出常玉相较于其他同时期艺术家的现代性,以及常玉于中国绘画史的意义。文章从常玉作品分析入手,阐释“常玉风格”的独特性,反观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分析在历史的特殊背景下,常玉为中国美术运动除写实绘画外中国美术史的另一种可能——东方的“写意”,未曾断代过的现代感。本课题从常玉个人艺术创作风格研究出发,着重作品分析,综合考量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程度、艺术精神、个人风格的演变等。文章分为四章,除引言外分别从1、常玉绘画作品分析2、常玉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现代性3、常玉风格的现代性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每个章节各有侧重点,针对常玉绘画作品进行立体研究,通过图表形式分析常玉绘画之独特之处,以及展示常玉艺术“颓废”、“写意”与对现代性“非断裂”的发展,运用哲学思考进行反叛和创造,并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同时,本文还结合上世纪30年代之艺术思潮,指出常玉的“另类”与“反叛”的现代性意义。公正的评价常玉为代表的“另类”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作用。区别于西方艺术语言的常玉那一代人,常玉风格为代表创造的艺术语言与格局,丰富和延展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内容与边界,为中国美术史点亮了灿烂一笔,走出了东方式的现代绘画道路。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文】:

或茂密盛开 或凋零疏落 30 年代静物构图错落有致,40 年代以后的绘画创作以对称均衡为主,背景更加简约,或空白虚空处理 或深色存托主题等等,形式丰富 意境深远 粉色时期常玉的静物与黑色时期的整体来看是相似的 但细比较又有不同 粉色时期的静物更加活泼随意,给人春意盎然之感 每个构成争奇斗艳,不僵板单一 黑色时期的常玉静物更加追求协调与平衡,厚重静逸 色块分布更加匀称,构图更加中肯 不同于欧洲思想的放荡不羁,文人气息浓厚的常玉是内敛不做作的 无论是粉色时期还是黑色时期,常玉静物花卉都安静而富有生命力 与背景大色块协调,平面简洁而丰富的表现出常玉风格式的形式感 常玉式的绘画又是颓废的,在巴黎的漫长岁月甚至在常玉的有生之年,常玉作品并不被广泛赏识 粉色时期常玉虽生活安逸意气风发,但仍不免有孤寂在笔下流露 黑色时期的常玉生活惨淡,颓废之意尤甚 这些颓废感很明显的表现在常玉静物绘画作品上 静物绘画可以最直观的体现生命力,在构图控制上也更直观体现作者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通雁;《中国美术史教程》出版的学术意义[J];美术之友;2000年06期

2 谢茉莉;史论结合 博大精深——读李福顺著《中国美术史》[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3期

3 徐建融;《中国美术史》是所大学校[J];美术观察;2001年03期

4 薛永年;治美术史的新视角——参与《中国美术史》编写一得[J];美术观察;2001年03期

5 王易霓;;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国美术史[J];美术大观;2001年06期

6 任道斌;通识教育中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浅论[J];新美术;2003年01期

7 刘晓陶;改变中国美术史研究格局的尝试 《中国艺术地理丛书》出版[J];美术之友;2005年04期

8 潘登福;;史哲结合抓根源 纵深比较找差异——关于中国美术史教学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年05期

9 张春秘;董宝华;陈卓;;关于“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天硕;;密切结合实际 实现功能转换——论高职院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J];美术大观;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英;;筚路蓝缕 功在筑基:民国时期高等院校的中国美术史教学[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郑欣淼;;关于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交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李敏;;创新设计中民族艺术语言应用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李朝霞;;《美术》话语的隐性表达——编者按[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启军;;创造:书籍设计者的使命[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波;《中国美术史》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2 ;《中国美术史》出版感言[N];文艺报;2001年

3 刘俊军;中国美术史中的翘楚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李月林;用美术史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记者 徐涟;专家击节《中国美术史》[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张亚萌;以人民与历史为经纬 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陈履生;何燕明与陈笳咏个案是诠释新中国美术史完整性必须研究的对象[N];文艺报;2013年

8 高照;何为艺术语言[N];美术报;2013年

9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美是艺与道相通的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英;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 林仙珍(MIEMIEHTWE);汉缅艺术语言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7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军;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10 黎旭;自由观看[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乃鑫;常玉艺术风格特色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彭侠;研究性教学背景下中国美术史表述方式的转变[D];山西大学;2014年

3 吴建春;“情境分析”与中国美术史撰述[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全;20世纪西方美术史家眼中的中国美术史述评[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5 刘继虎;艺术语言的语义特征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吉春;艺术语言意指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昊驰;探析在铜版画艺术中对“线”的感悟[D];沈阳大学;2015年

8 陈小双;他山之石—艺术跨界现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9 闫冰;从“性别属性”剖析当代中国女性绘画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高晓婷;当代肖像画家—范勃绘画艺术解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8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18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