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多雷《圣经》插图本的“语—图”互文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20:28
【摘要】:作为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几乎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插图事业。对《圣经》神学内容的深刻领悟和准确传达使多雷所绘制的《圣经》插图本成为了“文图绝配”的范本,上百年来一直为专家和教徒所推崇。多雷以刀代笔,用黑与白刻画出丰富多变的图像,演奏出动人心魄的交响,唤起了读者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些精妙绝伦的插图与《圣经》文本交相辉映,互相强调,融合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崇高而又浪漫的艺术世界,彰显出极为动人的艺术魅力和极大的艺术价值。多雷的艺术始终对一代又一代的浪漫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有着持久的感染力。他的各套插图已经成为铭刻在集体潜意识中的社会记忆,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遗赠。本文分为三章来研究多雷《圣经》插图本的“语-图”互文关系。其中第一章从插图的刀刻技法、构图形式等图式语言来论述该版《圣经》插图本的艺术价值,并溯源其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第二章从符号学角度探究多雷《圣经》插图本“语-图”互文的基本原理。具体区分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基本单位,详细地论述两种符号间的多层延伸,并解读它们如何在“统觉共享”中最终实现符号间的连接的;第三章从文本之于插图、插图之于文本两个大的角度来总结多雷《圣经》插图本“语-图”互文关系的表现。着重论述《圣经》“语象”和《圣经》“图像”的转换,并展开说明插图对于文本的强化、增饰、对立和偏离。
【图文】:

耶稣,平行曲线,天使,天空


粗细平行曲线是多雷最常使用的塑造各种形体的两种刀法组织类型。天空、云层、逡逑海面、陆地等较大面积且相对平整的景象用船首型木刻刀雕刻,依靠圆滑的弯曲线逡逑不同程度的起伏构成了画面的素描关系效果。如《开天辟地》(图1-1)的配图中,逡逑除了上帝背后的光线使用的是疏密直线以外,画面其他部分包括上帝的形体几乎全逡逑部用的是粗细曲线和粗细平行曲线。整幅作品平整统一、细腻柔和,黑白对比较弱,逡逑渲染出安静、祥和的氛围,极为贴合圣经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然而这只是极少的逡逑个例,整本作品中更多的是各种刀法组织的综合运用。逡逑Brai逡逑漏逡逑图卜1《开天辟地》逦图1-2《耶稣在祷告》逡逑《耶稣在祷告》(图1-2、图丨-2局部放大图)这张插图中,天使及背后的天空逡逑使用粗细平行曲线;其脚下的暗部用菱口刀挑刻出的短波纹斑和疏密点、暗格点的逡逑组合来增加透气感;耶稣的衣纹用疏密交叉线和粗细平行曲线处理;耶稣所倚靠的逡逑礁石和上方的树干使用方口和圆口凿刀雕刻,并依据形体的具体走向进行组织不同逡逑长短和粗细的密集点;树干后方的部分树木以较为规整的麻绳斑塑造,用以突显前逡逑面这颗主要树木形态的盘曲遒劲和质感的凹凸斑驳。画面中平滑、粗糙、柔软、坚逡逑硬等肌理与质感的表现忠于客观物体的属性

局部放大图,耶稣,局部放大图


粗细平行曲线是多雷最常使用的塑造各种形体的两种刀法组织类型。天空、云层、逡逑海面、陆地等较大面积且相对平整的景象用船首型木刻刀雕刻,依靠圆滑的弯曲线逡逑不同程度的起伏构成了画面的素描关系效果。如《开天辟地》(图1-1)的配图中,逡逑除了上帝背后的光线使用的是疏密直线以外,画面其他部分包括上帝的形体几乎全逡逑部用的是粗细曲线和粗细平行曲线。整幅作品平整统一、细腻柔和,黑白对比较弱,逡逑渲染出安静、祥和的氛围,极为贴合圣经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然而这只是极少的逡逑个例,整本作品中更多的是各种刀法组织的综合运用。逡逑Brai逡逑漏逡逑图卜1《开天辟地》逦图1-2《耶稣在祷告》逡逑《耶稣在祷告》(图1-2、图丨-2局部放大图)这张插图中,天使及背后的天空逡逑使用粗细平行曲线;其脚下的暗部用菱口刀挑刻出的短波纹斑和疏密点、暗格点的逡逑组合来增加透气感;耶稣的衣纹用疏密交叉线和粗细平行曲线处理;耶稣所倚靠的逡逑礁石和上方的树干使用方口和圆口凿刀雕刻,并依据形体的具体走向进行组织不同逡逑长短和粗细的密集点;树干后方的部分树木以较为规整的麻绳斑塑造,,用以突显前逡逑面这颗主要树木形态的盘曲遒劲和质感的凹凸斑驳。画面中平滑、粗糙、柔软、坚逡逑硬等肌理与质感的表现忠于客观物体的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佳佳;;朱塞佩·托纳多雷影片主题的现实性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36期

2 田小华;;试析吉赛贝作品对潘小楼创作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6年25期

3 樊明娇;;以“时空三部曲”为例分析托纳多雷的艺术风格[J];青年文学家;2017年24期

4 青溪;张宇;;托纳多雷:亚平宁来的客人[J];大众电影;2006年21期

5 潘军;;缅怀,以诗情画意的方式——关于朱赛佩·托纳多雷的“回家三部曲”[J];山花;2003年07期

6 卢岚;;白日的大梦人[J];作家;2015年07期

7 胡新桥;;品读多雷插图艺术之表现[J];艺术品鉴;2015年12期

8 陆家齐;;插图艺术大师多雷[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9 叶昕;;以“时光三部曲”为例谈托纳多雷的电影艺术[J];文教资料;2013年32期

10 段夏胤;贾文峰;刘成新;;托纳多雷电影中的哲思意象研究[J];现代视听;201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彩霞;;西方文学想像视阈内的《圣经》文学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2 苗禾;;圣经思想与美国文化蕴含[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5月会议论文集[C];2016年

3 吕绍勋;;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论《圣经》信仰中的神圣空间及其现代性出走[A];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一辑)[C];2016年

4 徐龙飞;马新颖;;中国语境下的圣经研究——《圣经历史哲学》研讨会[A];外国哲学(第26辑)[C];2013年

5 马云霞;;《圣经》“二马”译本的语言问题[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6 孙毅;;从《圣经》角度看环境保护问题[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7 滕琪;;经典的认同: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在中文语境内的经典化[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8 石衡潭;;打开圣经之门的钥匙——读《圣经导读》(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七辑[C];2008年

9 游斌;;圣经翻译、文字创制与社会转型——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圣经接受为例[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六辑[C];2007年

10 田春凤;;人间天上:圣经的双重身份——读评《圣经导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六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晓诗;朱塞佩·托纳多雷:期待中意电影广泛合作[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关雯;托纳多雷:要拍出北京人喜迎奥运的心情[N];中国电影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黄少然;傍名牌,有多雷[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翟晋玉;教育的核心是对真理的追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高靓;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怎样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赵荔红;《幻声空色》: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2年

7 王凡;五位国际名导倾情展现北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至善;关于插图本的设想[N];光明日报;2000年

9 张斌阶 (山 西);插图本读物[N];中国商报;2005年

10 黄雯雯 北京出版集团;“杜蒙·阅途”如何成为旅行“圣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华;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郑海娟;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3 王倩;大卫·杰弗里的圣经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林佩璇;《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菁;汉译新约《圣经》“白徐译本”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傅敬民;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王硕丰;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牟彩霞;廷代尔圣经翻译与神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康太一;从英译《论语》到汉译《圣经》[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丁一;多雷《圣经》插图本的“语—图”互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佳轩;诗人之情与哲人之思[D];郑州大学;2019年

3 周宜锦;意大利导演托尔纳多雷电影创作中的坚守与转变[D];广州大学;2018年

4 蔡郁洲;朱塞佩·托纳多雷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5 马超;托纳多雷电影美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孟佳佳;现实与浪漫的“二重奏”[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段夏胤;寻与归:平凡写实中的心灵撩拨[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爽;多雷地区升压站雷电侵入波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高翔;《圣经·诗篇》的翻译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高玉霞;华人独立圣经译者行为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0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40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