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22:51
【摘要】:我国两汉时期崇尚厚葬风俗,修建了大量墓葬建筑,并运用刻有各种图案和图像的画像石或画像砖进行装饰。利用画像石孝行图进行道德教化和孝德标榜对传播孝道伦理起到重要的作用。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出现的背景与汉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密切联系,是先秦至汉代孝观念发展的结晶,与汉代“以孝治国”的政策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密不可分。汉代的孝行主要表现在生时奉养、厚葬行为、祭祀方式上。由于汉代“家国”一体,孝行始于事亲,事亲与忠君并行,以孝德比配天地而得到强化。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像集中出现在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浙江一带也有部分分布。特别在鲁西南与苏北地区儒家文化发达地区,孝行图比较流行并逐渐影响到其他地区,到了东汉中后期,已被世人广泛接受。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的艺术特征较近似,说明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已经有了固定的样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汉代画像石孝行图进行母题与主题的关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孝行图是单幅图像,图像叙事对文本情节有意识地取舍或改造,以阐发孝亲伦理、忠孝合一伦理。在艺术形式上,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往往选择一个故事的典型情景加以表现,并有题榜的文字提示,使故事的内容得以彰显。孝行图在墓祠阙中的位置及排列方式不同,其彰显的意义与功能有共性亦有个性。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反映出孝亲的双向性已经改变为单向性,汉代中晚期更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兄长对胞弟的忍让与关爱。对孝行图进行母题与主题的关联研究,纠正了前人对孝行图的误读,如丁兰、魏汤母题并非是为了表达汉代为亲杀戮的主题,反而是选择了拜亲、护亲的情节进行艺术表现,其目的在于传达消解社会矛盾的主题。汉代画像石孝行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孝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像石孝行图客观揭示了汉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图像证史的功能。两汉统治者汲取先秦时期的亡国经验,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孝行故事和刻绘形式,进行广泛的孝道思想宣传,为实现封建统治者“移孝为忠”的目的打下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汉画像石孝行图是那个时代的图像表征,其中反映的孝道伦理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人性的存在基础,具有巩固家庭、国家伦理道德秩序的意义,含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艺术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封建糟粕,有些过分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人性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综观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可以说,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加以巩固与传播,以至于形成一种时代风尚。
【图文】:

举孝廉,内蒙古,和林格尔,文物工作


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最重要。虽然察举制涉及的内容比较、明经对策、明法、孝廉、茂材等,其中以孝廉是最被推崇的入仕方式帝当政时期已有出现,只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察举制于汉武立,世人竞相求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①的政令在汉武帝元光)开始推行。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又进一步深化举孝廉制度,所以 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不认真考察、推举孝廉的官员治罪。于是,“兴廉举孝,庶几成风。激了各个阶层的行孝表现。通过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入仕的人,有来自层社会的,一旦通过察举录用,便真正进入了官僚系统。通过孝廉选需经过考试就直接被政府任用为“郎、令、长、丞、尉、侯”等职位尔汉墓出土的壁画,形象地展示了“孝廉”出行时的仪仗(图 1)。孝理规范。“可以说,两汉时期所完成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不仅找到并确面的政治统治形式与伦理精神形态,完成了原有民族伦理精神的封建政治的统治模式。”③

全集,美术,孝治,山东


政治政策也存在很多社会弊端,因为“孝义”道德这种种政治价码,通过赐官方式质换为一种现实政治利益;,儒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带来的最直接政治弊端,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如法律法规受到孝道观念的强烈冲孝”极端不良的后遗症,孝治天下政治原则大大扭曲了法诉讼判决过程中的客观性,使得封建法律失去自身独风气是理应为父母报仇雪恨意识的外化,这一文化心理如东汉的七女为父报仇的画像石(图 2)展示出为亲复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德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与价值[J];高教学刊;2015年23期

2 刘伟冬;;图像学与中国宗教美术研究[J];新美术;2015年03期

3 黑田彰;宋歌;尼倩倩;;孝子传、列女传的图像与文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01期

4 刘伟冬;;图像学与汉画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6期

5 黑田彰;靳淑敏;隽雪艳;;孝子传图概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02期

6 刘伟冬;;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概念、内涵、谱系及其在中国学界的传播[J];新美术;2013年03期

7 孔祥安;;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09期

8 张仁玺;;汉代的父子关系考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曹立前;高山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刘建;;汉画中的孝亲伦理及其成因[J];理论学刊;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小燕;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儒家孝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宋娜;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厚琴;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侍秋燕;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张文婷;论汉代王杖制度[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

3 刘炳宇;《孝经》孝道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4 王霞;汉代女性孝道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振瑜;传统孝文化与家庭养老模式重构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俊娜;两汉社会异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朱海;汉代孝道入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8 李佳哲;忠孝伦理与西汉政治制度建设[D];青岛大学;2013年

9 陈晓静;两汉孝治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张书海;论汉代养老制度[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7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27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