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研究
【图文】:
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最重要。虽然察举制涉及的内容比较、明经对策、明法、孝廉、茂材等,其中以孝廉是最被推崇的入仕方式帝当政时期已有出现,只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察举制于汉武立,世人竞相求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①的政令在汉武帝元光)开始推行。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又进一步深化举孝廉制度,所以 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不认真考察、推举孝廉的官员治罪。于是,“兴廉举孝,庶几成风。激了各个阶层的行孝表现。通过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入仕的人,有来自层社会的,一旦通过察举录用,便真正进入了官僚系统。通过孝廉选需经过考试就直接被政府任用为“郎、令、长、丞、尉、侯”等职位尔汉墓出土的壁画,形象地展示了“孝廉”出行时的仪仗(图 1)。孝理规范。“可以说,两汉时期所完成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不仅找到并确面的政治统治形式与伦理精神形态,完成了原有民族伦理精神的封建政治的统治模式。”③
政治政策也存在很多社会弊端,因为“孝义”道德这种种政治价码,通过赐官方式质换为一种现实政治利益;,儒家“孝治天下”施政原则带来的最直接政治弊端,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如法律法规受到孝道观念的强烈冲孝”极端不良的后遗症,孝治天下政治原则大大扭曲了法诉讼判决过程中的客观性,使得封建法律失去自身独风气是理应为父母报仇雪恨意识的外化,这一文化心理如东汉的七女为父报仇的画像石(图 2)展示出为亲复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德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与价值[J];高教学刊;2015年23期
2 刘伟冬;;图像学与中国宗教美术研究[J];新美术;2015年03期
3 黑田彰;宋歌;尼倩倩;;孝子传、列女传的图像与文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01期
4 刘伟冬;;图像学与汉画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6期
5 黑田彰;靳淑敏;隽雪艳;;孝子传图概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02期
6 刘伟冬;;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概念、内涵、谱系及其在中国学界的传播[J];新美术;2013年03期
7 孔祥安;;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09期
8 张仁玺;;汉代的父子关系考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曹立前;高山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刘建;;汉画中的孝亲伦理及其成因[J];理论学刊;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小燕;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儒家孝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宋娜;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厚琴;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侍秋燕;先秦儒家孝道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张文婷;论汉代王杖制度[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
3 刘炳宇;《孝经》孝道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4 王霞;汉代女性孝道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振瑜;传统孝文化与家庭养老模式重构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俊娜;两汉社会异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朱海;汉代孝道入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8 李佳哲;忠孝伦理与西汉政治制度建设[D];青岛大学;2013年
9 陈晓静;两汉孝治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张书海;论汉代养老制度[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7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2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