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现实的融合—超现实主义创作实践
【图文】:
法对其进行修改,最终得到无意识的效果。马克思.恩斯特经过多次的自动绘画的创作实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无意识自动绘画的技法(摹拓法,,水彩印法,拼贴法)。例如《西里伯斯岛的大象》(1921)(图2.1)画面上一个巨大的注水器,从注水器中伸出一条管子,自然代表着大象。大象的前面是一个长着角的头,和类似于女人体的东西。整个画面经过自由拼贴组合显得极其荒诞而富有创造力。他将注水器,女人体,水管等物体进行无逻辑组合,排除了意识的干扰。这体现了马克思.恩斯特当时的那种无意识,无目的,非理性的精神状态。他用一系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上的“自动记录法”丰富了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技法,极大地推动了超现实主义的进程。除此之外,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中也无不体现了“自动性”的特征。例如;从米罗的作品上可以发现其构成的偶然性,画面中的物体随意散落安排在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语言的特征4图2.2 达利 《那喀索斯的变态》Figure 2.2 Salvador Dali ,The 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图片来源:作者自采 来源网络2.3 错觉的体验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歪曲知觉,生活中常出现各种错觉。超现实主义的画家经常采用双重形象,隐喻,夸张,对比,错位,等手法将多个事物进行不符合逻辑的组合,来呈现出一种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荒诞的场景,让观者产生视觉上的错觉。画面中物体,景象让人产生了联想,混乱与疑惑。这让人在怀疑现实的真实性的同时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超越现实的真实精神世界,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纳兰霍的《两个不在场者的拥抱》,《黄昏的拥抱》还有达利的《倒影变大象的天鹅》都是采用了隐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马格利特的《谬误之镜》、《骑术》传递出一种混乱的视觉。《梦会缪斯》(图 2.3)这一作品中纳兰霍运用了错觉写实的手段并设置一些幻象表现空间,色彩与质感,营造一种梦幻氛围。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大众”“世界”与“现实”——论1930年代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对“超现实主义”的译介[J];中国比较文学;2018年04期
2 张延风;;论超现实主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3 ;人的超现实主义[J];中国工业评论;2018年04期
4 孙刚;;超现实主义视角之下的黔东南苗族蜡染图案[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2期
5 肖雨珂;;荒诞中的生命悲歌——浅析电影《泡沫人生》中的存在主义[J];电视指南;2017年17期
6 卢春莉;;超越各自的现实 梦是人格开出的花——浅谈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人格及创作[J];美术大观;2018年10期
7 王楠;;从潜意识的角度解读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形成[J];工业设计;2017年05期
8 张博;;博物馆展示中的超现实主义应用[J];美术观察;2017年09期
9 王亚光;;浅析超现实主义作品[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22期
10 李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类型化审美特征及其在服装风格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保红;;论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唐嘉蔓;;浅析超现实主义视角下《岁月的泡沫》的现实意义[A];2017中国·厦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3 商应丽;;梦呓的符号[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星河;超现实主义的科学之美[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刘乙仕;艺术家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N];美术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李亦奕;纳兰霍:情感是激发创作的灵感[N];中国文化报;2017年
4 郭小扬;神秘的超现实主义世界[N];美术报;2017年
5 郭小扬;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N];美术报;2017年
6 白冰;有限的形式 无限的诠释[N];美术报;2017年
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林路;超现实主义摄影之流变[N];文汇报;2015年
8 陈楸帆 诺亦腾副总裁、科幻作家;AR+VR:超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突破[N];中国艺术报;2016年
9 本报驻上海记者 黄燕;探寻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特征[N];中国艺术报;2012年
10 记者 俞越;超现实主义的盛宴[N];美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邹波;前卫的现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3 汪正虹;可佩带雕塑—身体、空间、器物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4 刘琳娟;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小婷;梦与现实的融合—超现实主义创作实践[D];重庆大学;2018年
2 黄丹璐;唯灵运动与超现实主义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
3 罗丹;超现实主义视角下莎剧中的鬼魂形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4 谢骞;《印度之行》的超现实主义解读[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5 苏鑫;超现实主义思潮对现代插画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6 朱建坤;谈潜意识对绘画的影响[D];天津美术学院;2018年
7 王励博;超现实主义陶艺初探—《河豚家族的寓言》创作谈[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8 马健健;论超现实主义对我创作的影响[D];山东艺术学院;2018年
9 丛天柱;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年
10 陈时飞;超现实主义摄影《繁华》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4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