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未完成—当代绘画“未完成作品”探析
发布时间:2020-06-02 22:33
【摘要】:艺术作品的完成与未完成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家和受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当代绘画艺术而言。“未完成作品”作为勒鲁瓦对印象派的讽刺,成为了大部分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代名词。本文以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开馆展——“未完成:可见的思维”中的“未完成作品”为主要线索,通过宏观对比古典、现代与当代的“未完成作品”,对绘画艺术史中“未完成”的故意化发展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并分析其中的完成与未完成: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越发潦草、开放的“未完成”是作为一种“不患不了,而患于了”的表现手法?一种对某一时间现象临摹的“未完成状态”的追求?还是一种“陌生化”的绘画语言?抑或是一种预留思想的观念?最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引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概念,来探讨当代绘画艺术中“未完成作品”的完成与未完成,并分析接受美学对当代绘画艺术的价值体现。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未完成作品”来探讨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完成与未完成,并以印象派为转折;第二章通过分析当代绘画艺术中的“未完成作品”,来探讨“未完成”作为一种“不患不了,而患于了”的表现手法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体现,并论证这种“未完成”是部分艺术家对于一种艺术状态的追求;第三章论述“未完成”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家笔下的不同运用。第四章论述“未完成”作为一种观念,是艺术家思想的预留。第五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引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空白”、“空缺”和“否定”)和“期待视野”的概念,论述接受美学与当代“未完成作品”的契合点,论证当代“未完成作品”是为了召唤受众的参与而留有“空白”和不确定,从而拓宽了完成的意义,是为另一种更多元、更丰富解读的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接受美学对于当代艺术接受的价值:一方面,对于当代绘画艺术的接受而言,可以指引受众换个角度审视当代绘画艺术中的“未完成作品”——是否这种留有“空白”具有“召唤结构”的“未完成”是另一种让受众参与解读的完成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受美学的探索,可以启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可舍去非必需之物从而接近物像本质,让受众走进艺术,丰富艺术作品的精神层面,体现其不朽的生命力。
【图文】:
勒的这幅《救世主》(图 3 及局部图 4)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画、质感以及头发的质感已经得到确定,并刻画出来,但救世主的楚地显现着素描稿的痕迹,这是画家对于形态的后期调整?还是然,是因为着这种未定的因素,似有似无的“救世主”似乎在画在飘渺的世间若隐若现地展现着上帝之子的不可捉摸,这种未完受众一种现代感,,一种对于身份的不确定甚至是消除的几乎超现然效果,我们同样可以在拉斐尔的《马里亚纳席尔瓦和萨米恩托中找到。这种出于各种原因明显未能完成的作品,似乎在穿越时空人的视野下,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图 1 《圣家族与施洗者约翰》图 2 《圣家族与施洗者约翰》局部
允ツ缸游
本文编号:2693860
【图文】:
勒的这幅《救世主》(图 3 及局部图 4)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画、质感以及头发的质感已经得到确定,并刻画出来,但救世主的楚地显现着素描稿的痕迹,这是画家对于形态的后期调整?还是然,是因为着这种未定的因素,似有似无的“救世主”似乎在画在飘渺的世间若隐若现地展现着上帝之子的不可捉摸,这种未完受众一种现代感,,一种对于身份的不确定甚至是消除的几乎超现然效果,我们同样可以在拉斐尔的《马里亚纳席尔瓦和萨米恩托中找到。这种出于各种原因明显未能完成的作品,似乎在穿越时空人的视野下,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图 1 《圣家族与施洗者约翰》图 2 《圣家族与施洗者约翰》局部
允ツ缸游
本文编号:269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9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