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新文人画探索

发布时间:2017-03-27 14:07

  本文关键词:新文人画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时代的思潮层层迭起,在中国画这个传承了几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漩涡之中表现的尤为特别,时代环境影响下的民族精神继承着传统的同时包容了新的因素,新文人画作为一种与传统文人画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产物,值得探索。 中国传统文人画似乎是中国画的一种文化符号。每当提及中国画,脑海里会不自觉浮现梅兰竹菊等题材的水墨画面,而中国画这个名称也是相对与西方绘画而得名,,此前,是丹青绘画,从称谓上便可隐隐感觉到文人画到今日的变化与发展方向,因为正处于变化状态,所以不是特别容易可以得出正确肯定的结论,但时代的发展对新时期的艺术工作者提出要求,在理论上,要明确清晰的艺术道路,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艺术创作的影响作用,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作为,是继承推动中国画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新文人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早在90年代初曾上演了非常绚烂的一幕,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下,人民生活状态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其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开始从以前的被束缚的思想形态中寻求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自我的生活状态,反映在绘画作品上,传统文人画对现实的退避已经无法引起当时民众的审美胃口,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由叛逆的气息注入到文人画的作品之中,这些人将自己的文人画作称为新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们继承着传统笔墨形式与诗书画印的艺术形态的同时探索者自己的艺术内容,新文人画的产生背景之一是李小山认为当代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说,新文人画家们在这个敏感时期勇敢的站了出来,将传统的笔墨形式运用新的内容、新的视角推向新的时代舞台,并为广大民众的审美所检验,近30年新文人画家的实践创作活动及影响意义证明,画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理解与解读和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内容上,更是中国文人画艺术生命力在当代的延续。新文人画带来的艺术感觉不仅携带着传统的精髓,其创作内容与时下的流行用语“接地气”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体现劳动的充实与质朴的文艺气质也是当代文艺思潮所推崇的一种现象。有如袁武、刘国辉、陈平、田黎明等画家的艺术作品中,无不表现生活且生动着,与部分传统文人画中的怯弱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时代给我们的新的思考。 拙文从对新文人画从传统文人画中脱变成长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试着从新文人画早期至今不到30年发展历程之中,通过分析其艺术特点来论证新文人画的当代意义及发展趋势,寻找日后可以落实在绘画创作实践上的理论依据,方向确定的情况下就不怕路有多远,总结过去,了解现在,努力耕耘,收获未来。
【关键词】:新文人画 传统 时代 接地气 叛逆 笔墨 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溯源追忆12-21
  • 1.1 传统文人画概述12-15
  • 1.1.1 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涵12-14
  • 1.1.2 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14
  • 1.1.3 传统文人艺术的表达14-15
  • 1.2 新文人画提法概述15-19
  • 1.2.1 新文人画的产生15-16
  • 1.2.1.1 新文人画的萌芽阶段16
  • 1.2.1.2 新文人画的开端16
  • 1.2.2 新文人画早期的艺术特点16-18
  • 1.2.3 新文人画的发展18-19
  • 1.2.3.1 新文人画的发展条件18-19
  • 1.3 传统文人画与新文人画之比较19-21
  • 第2章 吐故纳新21-36
  • 2.1 新文人画艺术创作的笔墨语言21-25
  • 2.2 新文人画艺术创作的内容25-30
  • 2.3 新文人画艺术创作的构成要素30-35
  • 2.4 新文人画艺术创作的技术方法35-36
  • 第3章 直面人生36-41
  • 3.1 新文人画家之艺术观36-37
  • 3.2 新文人画发展趋势与弊端37-40
  • 3.3 新文人画家之艺术精神之倡导40-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作者简介45-46
  • 致谢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吴玉红;;清秀神俊 韵逸洒脱——玄学对魏晋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画像砖人物题材的艺术特点[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姚全兴;;审美思维教育: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2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志伟;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9 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10 张晓东;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270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0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4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