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艺术创作中的“互文性”体现及作为绘画创作方法的“跨体互文性”实践

发布时间:2020-06-10 19:32
【摘要】:“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一种揭示文本互相引用和言说镶嵌相筑的理论和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该术语已在不同学科的不同路径发生嬗变,已不再局限于文学的讨论范围,但即使是“互文性”早已延伸到非文学的艺术领域,乃至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对于这一术语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研究,依然明显存在着关注缺口和研究空白。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影响而对“文本”(Text)内涵的扩张,时至当代,文本已成为一切可被解读和阐释的事物,这一认识亦带来了“艺术即文本”的界定,使“互文性”更具体地在广义的基础上进入艺术界别的讨论。而作为“互文性”的一个演变分支或子分类,以及一种主张媒介交叉和认同的、跨艺术门类的艺术创作方法,“跨体互文性”实践(The practice of intermediality)不仅在现当代以前的艺术史分期中就有了类似的“前身”,在现当代更是案例繁多,是一种早有实例而有待总结、讨论的具体艺术创作方法,对艺术创作者,尤其是绘画创作者,更具有启发和实践意义。出于对“互文性”及其发展现状的兴趣、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在方法层面的观察,以及注意到“互文性”这一跨学科概念被认为“只是”文学理论的迷思,本项研究期于从绘画创作者的身份出发,而对“互文性”和非文学的艺术创作进行理清、结合与应用。以“作为绘画创作方法的‘跨体互文性’实践”为研究对象,本篇论文综合使用理论评析、案例解析、实践观察和创作者访谈的研究方法,从创作者的角度剖析互文性、解读艺术创作,将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和德国青年艺术家彼得·匹克的个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例解与“跨体互文性”关联密切的此种当代艺术创作,分析其中的“借用和引用”,以及“多元游历、阅读与整合创作”的方法。在本论文中,笔者的绘画创作也被视作实践观察的样本,以探索“作为绘画创作方法的‘跨体互文性’实践”,对于创作者自我研习与建构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艺术创作中,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互文性”亦同样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自觉和不自觉、有意或无意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相互排斥;创作者作为创作主体,可以在这两者间游刃有余。作为艺术(绘画)创作方法,“‘跨体互文性’实践”的目标,可以帮助扩展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取材方法和创作思路上的选择空间,找到自然主义之外的路径;以此新方法,创作者得以寻找到可资运用的创作素材;此外,这一方法也是一种激发灵感、实现创作者自我建构的有效手段。本项研究不以被过度聚焦的“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和“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视角切入讨论,而从“跨体互文性实践”的新角度研究具体的艺术(绘画)创作方法,为“互文性”这一至今依旧不定的概念,增添了笔者在艺术(绘画)创作观察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先行的建构,本项研究亦可为绘画创作实务提供一种参考,也可为后续可能的相关讨论提供一个入口。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瑛;;互文性理论与后现代写作[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高芳;;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蒋和舟;;论互文性及其参照下的翻译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何瑞清;;翻译研究中的互文性误读、误用与滥用[J];上海翻译;2018年06期

5 康菁;;互文性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基于1994年—2017年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6 朱海燕;;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读者中心论的影响与建构[J];名作欣赏;2018年24期

7 熊英;;互文性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8 王伟;;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24期

9 邵长超;;互文性理论的发展阶段、现状与问题分析[J];理论界;2015年11期

10 黄泽文;;从互文性角度谈多模态理论在网络对话分析中的作用——以百度胥渡吧为例[J];校园英语;2016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娇林;;基于语篇互文性的俄语口译策略分析[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晓燕;马永红;;从文化层面看汉语成语英译的互文性[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6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秀慧;;用对艺术的纪念拼贴出纪念的艺术——从米歇尔·图尼埃的《爱情半夜餐》中解读经典作品的“纪念”价值[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复旦大学中文系 祝克懿 黄蓓 译;多声部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刘斐;中国传统互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繁慧;《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中互文性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杨洋;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叶晓玲;中国中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具体互文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4 周雨然;互文性理论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

5 栾力娜;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年

6 陈烁;互文性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改良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符式浩;艺术创作中的“互文性”体现及作为绘画创作方法的“跨体互文性”实践[D];广州美术学院;2019年

8 金蔚;小说翻译中的互文性补偿策略探讨[D];南京大学;2019年

9 倪静;互文性理论视角下《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10 陈娟;鲁迅“国民性”思想的互文性旅行[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本文编号:2706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06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