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1 15:33
【摘要】:中国山水画继承发展到现在,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在文人画产生之后,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包含中国传统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个人理想修身环境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思想文化的体现。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结合了庄学、儒学、道学,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结合民间传说、戏剧等审美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对于一部分山水画家影响颇深,不管是从世俗生活的佛教氛围感染,还是在与僧人游山玩水、宿禅寺、研讨佛理之中感悟明心见性的道理,佛教文化始终与中国山水画有莫大的交集。在中国历代山水画中,佛教寺庙位置多变,甚至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并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意境,给观众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提升了现实山水中的层次,加入了人文精神。佛教寺庙在传入中国后,大致内容在两千年来没有很大变化,容易辨认。寺庙已然如同崇山、乱石、河流、树木一样,成为构建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一部分画家把自然山水幻化成佛国净土。“在艺术世界中,美的体验或美的形成,与在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王国中根据宗教的基本假定或要求而产生的宗教体验是一样的”。佛寺的描绘不仅给山水画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气氛,也可以营造静穆庄重、空寂玄幻的意境,表达出独特的韵味。“宗教是根据一种意义体系来把握世界,艺术也被艺术家赋予了意义和情感,这些意义和情感作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据而受到重视。也就是说,宗教和艺术都把精神世界作为根本,外部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精神世界的投影。”现在我关注的乡间土庙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一个信仰集中的活动场所对于本人在观看佛寺时,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他们所有的现状和灵魂的寄托都在一方土地上面,不管佛像雕刻的精美或粗劣,都为其神性或是吸引人的形象而感动,因为背后所承载的是千年的佛教文化。
【图文】:
图 3-1《韦提希夫人十六观》 图 3-2: 敦煌壁画佛龛背景ure 3-1:Mrs. Wittigundefineds Sixteen Viewpoint Fig. 3-2: background of Buddhist nichein Dunhuang murals寒林里松树是典型的代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松”类主题和相关的画题有“松竹高僧”“松岩萧寺””雪峰僧舍图”“雪山佛刹图”之类的关键词语。到元代,笔墨本身就可以体现冥想天理境界的修身。[5]石涛的山水画中也多运用松’‘松林’来表达抽象的佛家意义。而本身的作画的创作过程,常常以类似教观念的感觉来表达,同禅修里面的自我观照的方法有些类似,‘我自用我法’、写心’、‘山水以形昧道’等这样的见证自我的修行过程。宋代沈括谈到用观庭中假山的方式,让天地万物都在一园,一景之中。这种观山水为盆景的以大小,又以山水画以小观大的方式,正是卧游的的最好的方式。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以描绘山水,盛唐172窟描绘了佛经中西方极乐净土的场。佛学中的中观思想,‘空’与‘色’的观念融入文人画之中。世上的事无非苦、快乐、无记的感觉之中,以及我和我所执着的人、无、事,,皆是变化的无之法,何为变,本质皆空,无有任何实意。(图3-2)董其昌的画追求光明感,种空明虚幻飘渺,有一种山色有无中的远观状态。黄山是佛教山水最长描绘的
佛学中的中观思想,‘空’与‘色’的观念融入文人画之中。世上的事无非痛苦、快乐、无记的感觉之中,以及我和我所执着的人、无、事,皆是变化的无常之法,何为变,本质皆空,无有任何实意。(图3-2)董其昌的画追求光明感,这种空明虚幻飘渺,有一种山色有无中的远观状态。黄山是佛教山水最长描绘的一个题材,在‘山门’和‘法门’的登高修行中,在石涛山水中(《铁脚道人》《登高在野》),有一人站于山坡顶上,望于空寂和法门,成为一种禅宗的顿悟的象征。朱良志写《南画十六观》,以及陈洪绶作画《隐居十六观》画源自于《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门。3.2 禅理与画3.2.1 以禅理论画理——画论的佛教哲学思辨“禅宗兴、绘道昌,禅宗萎缩而画坛冷落”(《禅宗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图文】:
图 3-1《韦提希夫人十六观》 图 3-2: 敦煌壁画佛龛背景ure 3-1:Mrs. Wittigundefineds Sixteen Viewpoint Fig. 3-2: background of Buddhist nichein Dunhuang murals寒林里松树是典型的代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松”类主题和相关的画题有“松竹高僧”“松岩萧寺””雪峰僧舍图”“雪山佛刹图”之类的关键词语。到元代,笔墨本身就可以体现冥想天理境界的修身。[5]石涛的山水画中也多运用松’‘松林’来表达抽象的佛家意义。而本身的作画的创作过程,常常以类似教观念的感觉来表达,同禅修里面的自我观照的方法有些类似,‘我自用我法’、写心’、‘山水以形昧道’等这样的见证自我的修行过程。宋代沈括谈到用观庭中假山的方式,让天地万物都在一园,一景之中。这种观山水为盆景的以大小,又以山水画以小观大的方式,正是卧游的的最好的方式。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以描绘山水,盛唐172窟描绘了佛经中西方极乐净土的场。佛学中的中观思想,‘空’与‘色’的观念融入文人画之中。世上的事无非苦、快乐、无记的感觉之中,以及我和我所执着的人、无、事,,皆是变化的无之法,何为变,本质皆空,无有任何实意。(图3-2)董其昌的画追求光明感,种空明虚幻飘渺,有一种山色有无中的远观状态。黄山是佛教山水最长描绘的
佛学中的中观思想,‘空’与‘色’的观念融入文人画之中。世上的事无非痛苦、快乐、无记的感觉之中,以及我和我所执着的人、无、事,皆是变化的无常之法,何为变,本质皆空,无有任何实意。(图3-2)董其昌的画追求光明感,这种空明虚幻飘渺,有一种山色有无中的远观状态。黄山是佛教山水最长描绘的一个题材,在‘山门’和‘法门’的登高修行中,在石涛山水中(《铁脚道人》《登高在野》),有一人站于山坡顶上,望于空寂和法门,成为一种禅宗的顿悟的象征。朱良志写《南画十六观》,以及陈洪绶作画《隐居十六观》画源自于《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门。3.2 禅理与画3.2.1 以禅理论画理——画论的佛教哲学思辨“禅宗兴、绘道昌,禅宗萎缩而画坛冷落”(《禅宗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茜;;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实例调查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01期
2 赵曼丽;麻勇斌;;贵州地区现代佛教寺庙创作思路探析[J];山西建筑;2017年27期
3 ;佛教寺庙[J];中国地名;2013年05期
4 廉考文;;五台山佛教寺庙释名[J];五台山研究;1987年02期
5 廉考文;;五台山佛教寺庙释名[J];五台山研究;1987年03期
6 黄建年;陶茂芹;;佛教寺庙志及其分类类目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年12期
7 哈g
本文编号:2708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0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