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唐宋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7:06
   鬼神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语素。中国最早的绘画中便出现了与鬼神相关的形象。随着朝代的更迭,至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到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鬼神题材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选择鬼神形象的塑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中表现的鬼神形象所涉及的相关绘画问题的探究,揭示古代画家是出于何种思考创作出鬼神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他们又是如何来塑造鬼神形象,以及在精神传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是否对当下中国画创作有所启示与裨益。虽然鬼神题材绘画在当今受众范围较小,但是相关研究并未中断。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相对宽泛和概略,鲜有对鬼神形象的塑造方法方面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运用作品分析、比较论证等研究方法力求对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鬼神题材绘画中的鬼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和塑造方法进行详尽的解析和细致的论证,并探讨这种表现方法给当下中国画创作带来了哪些启示,这是本文的研究特色所在。全文主要通过三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对于鬼神题材绘画进行追本溯源。然后,从构图、造型、线条、设色等绘画方法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对唐宋两个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代表作品中鬼神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论证。最后,论述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对后世鬼神题材绘画的影响和其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意义。得出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塑造各类鬼神形象的多种艺术手法和开阔的艺术思维,以及具有的批判性和隐喻性特征均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的结论。
【学位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209.2;K23
【部分图文】:

龙凤,题材


在唐宋时期绘画中均有呈现。2.2 鬼神题材绘画的产生与发展2.2.1 鬼神题材绘画的萌芽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后,原始图腾崇拜转变为鬼神崇拜,宗教观念支配着艺术创作,由于在商周时期现实人的地位低微,美术作品给表现神兽、怪物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迄今为止,中国现存最早出现鬼神元素的绘画作品当属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描绘于铭旌之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如图 2.1 所示)与《人物御龙图》(如图 2.2 所示),其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摆脱了器物形制的束缚而相对独立的中国古代绘画创作。

题材,中国古代绘画,原始图腾,宗教观念


在唐宋时期绘画中均有呈现。2.2 鬼神题材绘画的产生与发展2.2.1 鬼神题材绘画的萌芽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后,原始图腾崇拜转变为鬼神崇拜,宗教观念支配着艺术创作,由于在商周时期现实人的地位低微,美术作品给表现神兽、怪物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迄今为止,中国现存最早出现鬼神元素的绘画作品当属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描绘于铭旌之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如图 2.1 所示)与《人物御龙图》(如图 2.2 所示),其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摆脱了器物形制的束缚而相对独立的中国古代绘画创作。

魏晋时期,绘画作品,功能性,实用性


中国古代绘画历经了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由依附于器物形体的简单线面构成的图案转变为具有一定内容和意义的相对完整之绘画的过程(其载体均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直到魏晋时期才逐步完成由功能性、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化。虽然在这期间壁画、青铜器、雕塑、漆器、画像石、画像砖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鬼神形象不胜枚举,但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的绘画作品(包括含有鬼神形象的绘画作品)直到魏晋时期才得以出现。魏晋时期虽以儒家思想为尊,但由于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故此人们将心中的期盼和希冀寄托于鬼神,使得作为统治思想和社会胶合剂的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道家的思想理念逐步渗透进人们的日常,道家的鬼神观念也开始慢慢占据人们的思想,鬼神题材绘画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亦在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慧;;《八十七神仙卷》赏析[J];大众文艺;2015年10期

2 陈竹;;浅析魏晋南北朝菩萨造像——从“曹衣出水”到“秀骨清像”[J];金田;2014年11期

3 吴燕武;;《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功能考[J];新美术;2013年12期

4 郁火星;;《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朝元仙仗图》图像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严耀中,曾维华;《五岳真形图》与道教五行思想[J];学术界;199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晓霞;唐代人物画中女性形象及造型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秦芳芳;中国神话题材绘画探究[D];河南大学;2016年

3 唐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鬼神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熊帅雨;论道释人物画中线的运用与演变[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0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40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