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时期笔墨语言的发展与山水画的兴盛
发布时间:2020-10-29 11:17
本论文以笔墨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唐宋期间山水画兴盛的原因,文中不仅对唐宋期间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系统的阐释,而且探讨了笔墨语言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其嬗变的过程对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分析了笔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生命的活力。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论述。其一、本文分析了唐宋期间山水画嬗变的现象,从“画山水”到“山水画”观照方式的发展、从“青绿”到“水墨”技法运用的转换、从“神品”到“逸品”审美趣味的演变;其二、唐宋期间“以书入画”的笔法丰富对山水画用笔技法发展的影响,首先探讨了书法中运笔的力度、笔锋的使转以及书法中的章法布局、节奏开閤、韵律审美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书画同源”观念的确立,张彦远在其画论中着重强调了“以书入画”,是当时审美趋向的使然;其三、唐宋期间“运墨而五色具”观念的形成以及墨法的演变对山水画技法的影响。首先探讨了以水入墨的水墨意识的形成,以及在这种意识下破墨法、渲淡法、泼墨法的发展和成熟,其次分析了唐宋期间“运墨而五色具”的心理的建构,从而形成山水以“水晕墨章”替代重彩渲染的主流趋势;其四、分析了唐宋期间“远”的审美意识的完善对山水画空间构建方式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远”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探讨了点、线、面的运用中、穿插布局的经营中、虚实疏密的对比中不仅体现出了空间意识,也表达了一种“远”的意境。再者认为从“山水质而有灵趣”至“三远法”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艺术深刻影响的体现,也是心灵企望在山水画中找到寄托从而得到超越的过程;其五、论述了笔墨观照方式的形成让山水画走向了成熟,首先阐释了笔墨观照方式的形成过程,认为笔墨语言的表现方式是一种提炼到极点、纯化到极致的来自于内心的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是净化一切有声有息的生命运动,静化一切变幻无常的事物,从而找到合乎规律的形式语言来表现事物的艺术创作过程。其次探讨笔墨观照方式对山水画中形的塑造、色的表现,空间布局的经营以及对山水画理论形成的影响;其六、作为本文的总结,论述了唐宋时期的笔墨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技法、增强了山水画的视觉效应、确立了山水画审美价值秩序、成熟了山水画的自然观照方式。而且,通过这样的总结也对现代山水画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反思。本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梳理,以祈望探究古典文明和艺术在绵延的变化中深藏在内核里活跃的生命因素,并展望山水画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位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要为基本运行轨迹, 也就是如同“高古游丝描”的笔法,“度不同使线条产生了浓淡、粗细的变化。“使转”是行要通过指腕的轻微转动使线条产生笔断意连、错落有致的使行笔时笔锋的微妙转动,且及时调整书写状态,更多地的行笔方式,从而增加了点画、线条变化的丰富性。吴道从他笔走龙蛇的草书艺术中吸取营养,将提按、使转的笔落、有着顿挫粗细变化的“莼菜条”,继而发挥成为用笔来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称“式上的技法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二“钩斫”法的发展吴道子绘画笔法的嬗变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唐代的人物画家,更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山水画家。唐代朱景图 1、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五色笺、纵 29.5 厘米、横 196.2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的行笔是相合的。其次,画论记载吴道子绘画用笔类似于张僧云:“张怀瓘云:‘吴生之画,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也。和画谱》亦云:“吴道元……大率师法张僧繇,或者谓为后身造物相上下,则僧繇疑不能及也。”73而张僧繇的绘画用笔正是曳斫拂”的变化。如《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点曳斫拂点一画,别是一巧。”74所谓“点”、“曳”、“斫”、“拂前身了。吴道子画风类似张僧繇,创“莼菜条”笔法,又将其运笔气势磊落的绘画风貌,我们应该能推断出吴道子的山水画中也正符合了张彦远的论断,他认为吴道子:“因写蜀道山水,家。”更认为:“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75可见李思训精描细摹的行笔方式,大大增强了山水画轮廓线的表现缓急变化的用笔来表现出天地山水纵横的气势,从而这种“钩中也具有了普遍性!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在唐代影响很大,但吴道留存至今,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山水画用笔的中国早期的山水画,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图 2)中有大流
彦远在《山水画用可见,从技法语言要求。“以有了更强作品的很会出笔法贤与太子位于乾陵图”中的我们看到变化,我笔的韵味景中山水图 3、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图 4、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0825
【学位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要为基本运行轨迹, 也就是如同“高古游丝描”的笔法,“度不同使线条产生了浓淡、粗细的变化。“使转”是行要通过指腕的轻微转动使线条产生笔断意连、错落有致的使行笔时笔锋的微妙转动,且及时调整书写状态,更多地的行笔方式,从而增加了点画、线条变化的丰富性。吴道从他笔走龙蛇的草书艺术中吸取营养,将提按、使转的笔落、有着顿挫粗细变化的“莼菜条”,继而发挥成为用笔来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称“式上的技法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二“钩斫”法的发展吴道子绘画笔法的嬗变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唐代的人物画家,更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山水画家。唐代朱景图 1、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五色笺、纵 29.5 厘米、横 196.2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的行笔是相合的。其次,画论记载吴道子绘画用笔类似于张僧云:“张怀瓘云:‘吴生之画,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也。和画谱》亦云:“吴道元……大率师法张僧繇,或者谓为后身造物相上下,则僧繇疑不能及也。”73而张僧繇的绘画用笔正是曳斫拂”的变化。如《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点曳斫拂点一画,别是一巧。”74所谓“点”、“曳”、“斫”、“拂前身了。吴道子画风类似张僧繇,创“莼菜条”笔法,又将其运笔气势磊落的绘画风貌,我们应该能推断出吴道子的山水画中也正符合了张彦远的论断,他认为吴道子:“因写蜀道山水,家。”更认为:“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75可见李思训精描细摹的行笔方式,大大增强了山水画轮廓线的表现缓急变化的用笔来表现出天地山水纵横的气势,从而这种“钩中也具有了普遍性!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在唐代影响很大,但吴道留存至今,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山水画用笔的中国早期的山水画,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图 2)中有大流
彦远在《山水画用可见,从技法语言要求。“以有了更强作品的很会出笔法贤与太子位于乾陵图”中的我们看到变化,我笔的韵味景中山水图 3、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图 4、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葛承雍;;“初晓日出”:唐代山水画的焦点记忆——韩休墓出土山水壁画与日本传世琵琶山水画互证[J];美术研究;2015年06期
2 刘玉龙;;“破墨”考释[J];文艺研究;2013年08期
3 赵建中;刘国芳;;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再探讨[J];艺术探索;2008年01期
4 杜君利;“墨分五色”的文化认知原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4期
5 张冠印;吴道子的"莼菜条"辩[J];美术观察;2004年09期
6 梁江;《考工记》新释[J];美术观察;2002年02期
7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J];考古与文物;1997年04期
8 金维诺;;李思训父子[J];文物;1961年06期
本文编号:2860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6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