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13:10
   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程中,对陶瓷名家的资料记录并不多,保留下来的文献更占少数,多以对制瓷工艺、各窑口的生产情况以及督陶官的介绍为主,甚少有通过陶瓷艺术家本身来反映某个时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本文以“陶瓷绘画”为视角,运用采访调查、文献查找、实物研究以及比较法对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张松茂及其陶瓷绘画艺术风格作梳理与探讨。 在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领域,张松茂形成了具有张氏风格的陶瓷绘画。本文首先从张松茂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入手,剖析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分期。同时,分别论述了张松茂山水、人物以及花鸟陶瓷绘画艺术风格。再次,从外因成长环境、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到内因艺术修养与个性特征来分析影响张松茂陶瓷绘画风格形成的因素。最后,从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来展开,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探讨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衍变过程。
【学位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J527;J205
【部分图文】:

写生画,组图


段需要一些理性的方法如用相对比较法找点、抓形,但是练习到一定程度逐步凭感觉作画14。用理性科学的方法作为拐杖,走路训练到一定阶段要用感觉来进行。例如,学弦乐器开始要谈指法、弓法、把位。但练习一段时间全凭感觉演奏,就不再需要指法、弓法、把位等。正如黄宾虹大师所说的作画要靠“意取”。绘画艺术是一种心灵感受的表现,尤其是对人物写生对象的神态、个性的表现更需作者的感悟。画论称之为“ 以笔写人以灵致灵”前一“灵”是作者,后一“灵”才是描绘对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的训练。素描、写生是最普遍、应用最广的绘画形式。例如欧洲的门采尔、康巴夫、库克雷尼克斯、俄罗斯的苏里柯夫、列宾等我国现代有成就的人物画家无不是素描能手。正因为他们利用了轻便、快捷的这种素描便于贴近生活,为他们积累生活走向美术创作的强者。同时,他认为,写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音乐是培养听觉,美术培养形象视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我们知道感觉是可以通过长期累月训练出来的。画家表现能力的高低就在于他们之间的感觉能力的差异。正如一个孩子从小喜欢画画,在长期的涂抹中孩子对形象的感觉就被训练出来,这就是孩子绘画“天才”的形成过程。这种感觉如果是一位画家长期不作画也同样会退化、迟钝,作画能力也变得很幼稚。

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研究


《渊明爱菊》

雪景


3.1 青年时期3.1.1 学徒期张松茂,出生于鄱阳,12 岁时,在“珠山八友”刘雨岑的建议下,举家迁至景德镇,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在刘雨岑家学习陶瓷绘画。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模仿临摹传统画面为主,多受“珠山八友”刘雨岑等人影响,具有文人画的风格。题材多以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的题材,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因时代久远,留存至今的并不多。其中有茶壶《渊明爱菊》、盖杯《雪景》、茶壶《梅花书屋》等,见图 2、图 3、图 4。学徒时期,主要以练习基本功为目的,题材、画面、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是停留模仿临摹的层面。尚未确立自己的陶瓷绘画艺术风格,属入门阶段。《渊明爱菊》,创作于 1946 年,当年张松茂才 12 岁,画面风格深受“珠山八友”刘雨岑和徐天梅等人影响。另《雪景》、《梅花书屋》创作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画面为传统的雪景,利用画面体积与面积的协调,着力表现出雪景山水黑白装饰效果,近中远景层层展开、互相递进,构成清幽雅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中;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张松茂《三顾茅庐》雪景瓷板画评介[J];景德镇陶瓷;2005年01期

2 张松茂;论素描短期教学与效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3 万飞;;陶瓷艺术的探索道路——评张松茂的陶瓷艺术风格[J];景德镇陶瓷;1988年02期

4 黄斌;;陶瓷绘画的发展趋势[J];陶瓷研究;2012年03期

5 曾春生;曹新民;;芝朴松茂——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J];陶瓷研究;2005年03期

6 张松茂;;张松茂陶瓷作品选登[J];陶瓷研究;2006年03期

7 黄国良 ,顾正明;全能大师张松茂[J];文化交流;2004年05期

8 张松茂;;我对陶瓷美术为工农兵服务的看法[J];瓷器;1964年03期

9 张松茂;;陶瓷美术工作者如何 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J];瓷器;1965年01期

10 张松茂;怎样画粉彩[J];瓷器;197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银芬;王琦瓷绘艺术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5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65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3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