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绘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5:45
   郭熙是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北宋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艺术经历、创作经验和绘画思想都由其子郭思整理编纂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该书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其中所记载的有关郭熙的绘画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林泉高致》为文本并结合郭熙的绘画作品,对他的绘画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首先从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时代背景中阐述了郭熙绘画思想形成的原因;其次,在《林泉高致》一书中通过对郭熙绘画思想的分析,从他绘画思想的完整性、空间意境的开拓上,解读了他绘画思想中的具体内涵;再次,结合郭熙的绘画作品从画面的空间意识、经营布局方面论述了他的绘画思想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最后,从创作态度、创作目的上分析了郭熙绘画思想中的文人画倾向,并以其绘画思想中的具体内容引发了对现当代山水画发展方向的思考。厘清了郭熙的绘画思想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全部面貌,重点分析了他的绘画思想在艺术意境的营造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郭熙,故宫博物院,台北,“境”


致”中的绘画思想内涵思想对“境”的体认和营造,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境”分为了三类:一是把自然山水的境验的境界被看作是“情境”,三是把心所所感触到的“意境”,是一个由“物象”的过程,正是诗画本一律”

辋川,心境


”限,合日融灵。而动者变心。”④在传山水之神中,在客观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自此,山水画可谓是最注重“心境”的画家,他的“外观世界的自然美,以生成主观的“心源”,就像符载所评论到的那样:“物在灵府,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⑤这种气势。“心境”在唐代得到了推崇,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灰。”⑥从反面来说明“心”的重要性,在如,从王维的《辋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透露着古朴与端庄,正显示出画家隐居图 3.1 唐王维《辋川图》局部 纵 29.9厘米,横 480.7 厘米 美国西雅图摹本

堪萨斯,美术馆,美国,借韵


以寄至。者,中“毫锋颖脱”,把“心”的动态变化借韵潇洒、云烟变怪的特点。如他的《晴峦的洒脱之势,正所谓“咫尺之间,夺千里拔地而起,小山相揖顾盼,山上有亭塔看作是他逃离尘世、隐逸山林的实体化,于其中。以上浓下淡、上实下虚、少皴或烟升腾之感,似乎又可以看作是他“磊落以寄放。再看他的《茂林远岫图》远处大出版社,2016:15.出版社,2016:15.5:658.图 3.2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纵111.4 厘米,横 56 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永荣;;郭熙山水画创作理念对后世绘画的影响[J];国画家;2012年05期

2 陈池瑜;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洪惠镇;山水画三远法别解[J];美术研究;1998年04期

4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白露;郭熙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清;郭熙绘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于一冰;《林泉高致》的境界及其对宋元山水画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3 山丹;墨写山水 志高林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恩琦;春山早见气如蒸[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吉文明;《林泉高致》中“远”的审美观照方式与郭熙美学的理学倾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胡启伟;论郭熙《林泉高致》及其山水画的创作理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胜乾;郭熙“三远”之美学解析[D];中南大学;2008年

8 晏莹;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9 马刚;宋代山水画空间形式分析[D];清华大学;2007年

10 杨晔;郭熙《林泉高致集》及其儒道禅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8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68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