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游走于“隐”与“乐”之间—吴伟《溪山渔艇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05:22

  本文关键词:游走于“隐”与“乐”之间—吴伟《溪山渔艇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溪,讽灵均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再籍者多矣。”①渔父作为“隐逸”形象的化身,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青睐,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独特的风韵。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透过“渔父”抒发性情,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悠远的文化意境。由渔父历史故事及诗文衍生出的绘画题材,渐次形成了中国画对渔父文化的丰富阐释,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至明清,“渔父”题材被反复创作。每个时代在对待“渔父”创作的侧重点差别也很大,在渔父题材日渐丰满的过程中,我们也捕捉到历代画家以及画坛审美趣味的变化轨迹,则就是“写意”到“写实”的转变过程。“渔父”发展到明代,画家更加着眼于“渔父”的现实生活,渔父题材绘画总体趋向于世俗化。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吴伟正处于这个转折期的前叶。此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日渐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审美思潮开始倾向社会化,《溪山渔艇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代学者一致认为《溪山渔艇图》生活气息浓郁,但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从图像学和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溪山渔艇图》的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意在期待可以对这幅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更加深入的解释。“渔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象,通过对吴伟《溪山渔艇图》的研究,在分析研究前人有关“渔父”画题的绘画作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关于此题材的思路,矫正我们对于“渔父”惯有的印象,从多元、多向、多层面领略其中的趣味。
【关键词】:吴伟 《溪山渔艇图》 渔隐 渔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CAT7-9
  • 绪论9-16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4
  • (一)《溪山渔艇图》相关研宄10-11
  • (二) 吴伟个案研究11-12
  • (三) 与渔父题材绘画相关研究12-14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14-15
  • 四 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吴伟的生平及《溪山渔艇图》形式解读16-29
  • 第一节 吴伟的生平16-20
  • 第二节 吴伟的艺术创作20-24
  • 第三节 《溪山渔艇图》的形式解读24-29
  • 第二章 《溪山渔艇图》与“隐”29-46
  • 第一节 “渔父”画题对“隐”的呈现29-34
  • 第二节 吴伟对“隐”的选择34-42
  • 第三节 《溪山渔艇图》对“隐”的表现42-46
  • 第三章 《溪山渔艇图》与“乐”46-57
  • 第一节 “乐”与明代社会文化转型46-49
  • 第二节 吴伟对“乐”的选择49-53
  • 第三节 《溪山渔艇图》对“乐”的表现53-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海因里希·伯尔;雷夏鸣;;优哉游哉[J];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9年06期

2 查士标;;《云容水影图》[J];国学;2008年07期

3 ;西蒙士诗抄[J];文教资料;1998年05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琳;游走于“隐”与“乐”之间—吴伟《溪山渔艇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游走于“隐”与“乐”之间—吴伟《溪山渔艇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4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