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下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发布时间:2021-01-07 01:01
散点透视又叫“动透视”或“多点透视”。指在绘画中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的透视法则。在散点透视下中国山水画以其丰富的绘画作品遗存,不仅记述了历代画家的灵性与体悟,思维与探索,也反映了艺术语言形式创造历程的艰辛与伟大,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光辉。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山水画在散点透视下所蕴含的审美意识,本文的首章探讨了审美意识的根源与本质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散点透视的形成。在第二章中着重地研究了在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情趣,在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散点透视既是中国哲学世界观下的产物,也蕴含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进一步阐述儒道禅中蕴含的思想体系对于山水发展的影响,诗词与山水画的关系,以及“书画同源”的传承。同样的中国山水画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法;是理性与激情的高度结合与统一;是游离于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意象审美意识。最后一章中作为本文的结尾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也经受着新旧价值观、新旧思维方式和新旧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当代山水画...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韩熙载夜宴图顾闲中
北宋末年著名的风俗画家,生卒时间不详)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用散点透视方法表现的经典作品。在画幅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突破时空的局限,形成鲜明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了不同环境,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散点透视的魅力,它使观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画面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
时》、图6洛神赋图(摹本局部)《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顾恺之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篇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石只勾染而无效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可见山水仍在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充满了装饰趣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中所说:“魏晋以降,名迹在水,则群峰之势,若锢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列植之状,则若伸臂指。”‘’6〕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寻觅出山水期起,山水画渐渐的摆脱了作为人物画的依托而慢慢发展成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但逐步成为中国画中最重要,影唐代(618一907)趋于成熟,此后便名家辈出与人物花鸟三分
本文编号:2961585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韩熙载夜宴图顾闲中
北宋末年著名的风俗画家,生卒时间不详)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用散点透视方法表现的经典作品。在画幅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突破时空的局限,形成鲜明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了不同环境,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散点透视的魅力,它使观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画面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
时》、图6洛神赋图(摹本局部)《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顾恺之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篇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石只勾染而无效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可见山水仍在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充满了装饰趣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中所说:“魏晋以降,名迹在水,则群峰之势,若锢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列植之状,则若伸臂指。”‘’6〕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寻觅出山水期起,山水画渐渐的摆脱了作为人物画的依托而慢慢发展成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但逐步成为中国画中最重要,影唐代(618一907)趋于成熟,此后便名家辈出与人物花鸟三分
本文编号:2961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