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交辉—龚贤山水画构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4:49
龚贤,位列“金陵八家”之首。他处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动乱的时势不仅给他带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塑造了一个富有反叛精神和个人主义的文人画家。龚贤的山水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风格,他不仅在积墨法上突破了前人的法度,而且他的积墨法所依赖和生成的构成风格也极富个性特征。本文以龚贤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为文章的切入点,分析其山水画的母题与构图的内在关系,内容与构图的关系,以及在龚贤山水画中特定的笔墨形式下所衍生的构图特点,并从中总结出龚贤山水画的构图特色,最后再简要的论述龚贤的这种构图方式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以及对当代展厅视觉效果的适用性。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上看,此画前景是由几座连绵的山峰所构成,从山的整体性看,画家只是截取了他感兴趣的山腰部分,而不见山脚,这是龚贤构图的常见方式
余远慕董翁。”①此外,龚贤还画过一幅名为《对临董北苑真迹图轴》,并有题跋曰:“以董巨为本根”。周二学在其《一角篇》中又说;“野遗先生画,余见多矣。大多图5近似北苑、巨然而有笔墨之迹’烟。董源,字叔达,五代南唐画家,南宗山水画派鼻祖。所画多为江南景致,意境平淡天真。宋代书画家米莆在其《画史》中云:“董源平淡天真多”③。陈传席在其《中国山水画史》中总结了董源的画风认为他的山水构图多画平远山势,山顶堆积矾头,山下比较经常表现碎石或平沙浅诸之类。董源传世的山水画并不多,但从他的代表作品《夏景山口待度图》、《潇湘图》(图5)上看,确实是平淡天真、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一片江南的景象。在《夏景山口待度图》的构图中,画家并没有。见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又在画面的左边画了一座低山以示江面与山峦密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空白之中有渔舟数叶,游艇一艘,《八景山水图)图6、7虽然不大却极为显眼,船上点景人物数个,虽然岸上则有一人正等待着渡江。这也是画面的主题。整个画面运用平远构图描绘江南水村景致,秀密的树林、清润的岗峦、连绵的沙坡、萦绕的溪流共同构成了一派平淡天真的境界。《潇湘图》与《夏景山口待度图》的构图及其相似,这里就不再对此图一一赘述了。再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龚贤的作品(()又景山水图》中的两幅(图6、7)。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龚贤的构图方式和董源的构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运用平远构图描绘江村水景,同样是或横长的水平线和斜线构成了画面的主旋律,同时又为画面拉开了宽阔的视角。画面的疏密对比强烈,真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片空白的江景中往往有数页舟揖点缀其中,显得犹为醒目。Z字形的坡脚、滩涂以示景色的绵延、空间的延伸,给观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唯一不同的是龚贤的画面把视线拉近,仿佛是董源的某个局部写真。龚贤与董源在构图上的共性表明了龚贤对董源继承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龚贤生平事迹再考[J]. 刘纲纪. 东南文化. 1990(05)
[2]龚贤的生平与艺术思想[J]. 马桂顺. 东南文化. 1990(05)
[3]龚贤与宋、元人笔墨之异同(提要)[J]. 舒士俊. 东南文化. 1990(05)
[4]龚贤墨法水法论(摘要)[J]. 王伯敏. 东南文化. 1990(05)
[5]龚贤年谱[J]. 林树中. 东南文化. 1990(05)
[6]论龚贤画的山水地质学特征——为纪念龚贤逝世三百周年而作[J]. 康育义. 东南文化. 1989(Z1)
[7]略论龚贤绘画的艺术特点及理论贡献[J]. 张跃进. 东南文化. 1988(05)
[8]龚贤和剩上人——谈清朝最早的文字狱:南京函可之狱[J]. 白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01)
[9]龚贤的《草香堂集》[J]. 汪世清. 文物. 1978(05)
本文编号:2970118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上看,此画前景是由几座连绵的山峰所构成,从山的整体性看,画家只是截取了他感兴趣的山腰部分,而不见山脚,这是龚贤构图的常见方式
余远慕董翁。”①此外,龚贤还画过一幅名为《对临董北苑真迹图轴》,并有题跋曰:“以董巨为本根”。周二学在其《一角篇》中又说;“野遗先生画,余见多矣。大多图5近似北苑、巨然而有笔墨之迹’烟。董源,字叔达,五代南唐画家,南宗山水画派鼻祖。所画多为江南景致,意境平淡天真。宋代书画家米莆在其《画史》中云:“董源平淡天真多”③。陈传席在其《中国山水画史》中总结了董源的画风认为他的山水构图多画平远山势,山顶堆积矾头,山下比较经常表现碎石或平沙浅诸之类。董源传世的山水画并不多,但从他的代表作品《夏景山口待度图》、《潇湘图》(图5)上看,确实是平淡天真、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一片江南的景象。在《夏景山口待度图》的构图中,画家并没有。见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又在画面的左边画了一座低山以示江面与山峦密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空白之中有渔舟数叶,游艇一艘,《八景山水图)图6、7虽然不大却极为显眼,船上点景人物数个,虽然岸上则有一人正等待着渡江。这也是画面的主题。整个画面运用平远构图描绘江南水村景致,秀密的树林、清润的岗峦、连绵的沙坡、萦绕的溪流共同构成了一派平淡天真的境界。《潇湘图》与《夏景山口待度图》的构图及其相似,这里就不再对此图一一赘述了。再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龚贤的作品(()又景山水图》中的两幅(图6、7)。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龚贤的构图方式和董源的构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运用平远构图描绘江村水景,同样是或横长的水平线和斜线构成了画面的主旋律,同时又为画面拉开了宽阔的视角。画面的疏密对比强烈,真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片空白的江景中往往有数页舟揖点缀其中,显得犹为醒目。Z字形的坡脚、滩涂以示景色的绵延、空间的延伸,给观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唯一不同的是龚贤的画面把视线拉近,仿佛是董源的某个局部写真。龚贤与董源在构图上的共性表明了龚贤对董源继承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龚贤生平事迹再考[J]. 刘纲纪. 东南文化. 1990(05)
[2]龚贤的生平与艺术思想[J]. 马桂顺. 东南文化. 1990(05)
[3]龚贤与宋、元人笔墨之异同(提要)[J]. 舒士俊. 东南文化. 1990(05)
[4]龚贤墨法水法论(摘要)[J]. 王伯敏. 东南文化. 1990(05)
[5]龚贤年谱[J]. 林树中. 东南文化. 1990(05)
[6]论龚贤画的山水地质学特征——为纪念龚贤逝世三百周年而作[J]. 康育义. 东南文化. 1989(Z1)
[7]略论龚贤绘画的艺术特点及理论贡献[J]. 张跃进. 东南文化. 1988(05)
[8]龚贤和剩上人——谈清朝最早的文字狱:南京函可之狱[J]. 白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01)
[9]龚贤的《草香堂集》[J]. 汪世清. 文物. 1978(05)
本文编号:297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7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