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吐蕃时期西藏、犍陀罗、中原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1 23:50
古老的雪域高原壮美而神奇,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这世界屋脊上创造了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独具地域特征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藏传佛教神灵众多,形象奇异,造像内容丰富多彩。造像所用材质有泥、石、木、金铜等。而在众多佛教造像类型中,释迦牟尼佛造像是为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本文亦在通过对释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较研究,来分析阐述不同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的风格特征。吐蕃时期西藏地区佛教造像艺术是整个藏传佛教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造像艺术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吐蕃王朝经济文化繁荣,与周边地区的往来密切,一切都呈现出大融合大发展的趋势。佛教的传入也使得西藏的佛教美术由此扎根,继而展开了一部辉煌的藏传佛教艺术史。西藏与环喜马拉雅山脉各国接壤,随着佛教的传入,吐蕃王朝多次派人到印度朝圣取经并迎请国外高僧到西藏传法译经,大批外国工匠也来到西藏参与修建寺庙,制作佛像,把技艺传授给藏族工匠。吐蕃时期,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以及尼泊尔赤尊公主联姻,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释迦牟尼佛12岁和8岁等身像。同时,大量原产印度等地的佛像也经由各种渠道流入西藏,成为世代珍藏的佛宝。这些都为西藏的佛教造像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佛传艺术作品是在古代印度早期的巴尔胡特(如图1-2)和桑奇(如图1-3)
佛陀的特征,即三十二相。这一时期佛教的代表作品主要出现在犍陀罗和马土腊两个地区。犍陀罗佛像(如图1-4)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对后来很多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土腊佛陀形象的精神特质是从一种肉体的生命力中洋溢出来的。它的雕刻多选用希克里的带有斑点的红砂岩,色调热烈、奔放,富有动感。马土腊佛教艺术更具有印度本土特色,从而使印度雕刻艺术的本土美感开始散发出耀眼的光①三十二相,是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相好特征。“相”意指佛陀庄严的色身中,那些一目了然,较明显的特征,大约有三十二种,故称“三十二相”。显现了佛陀由内在的佛德到外在的身像都是圆满的。八十种好,是佛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好”意指佛陀尊严的色身中,那些细微难见,不易觉察,能使人生起喜爱之心的特征。13
特别体现在头顶的肉髻上。为了显示这种肉身特征,笈多王朝(公元4世纪前半叶)的两大艺术中心马土腊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印度佛像的两种经典样式:湿衣佛像(如图1-5)与裸体佛像(如图1-6)。裸体可以使佛陀的肉体特征很好的显示出来。让衣衫像淋湿了似的紧紧贴在身体上,通过透明的衣服显出人物强健的体魄,极富美感。与完美的肉体相一致的是佛陀精神性的规范化。下垂的眼帘突出了沉思冥想的深邃,微微上翘的嘴唇露出洞悉一切的微笑,平和安详的面容呈现出万法如一的宁静。佛像的造型发展到笈多王朝,无论是裸体还是湿衣,都达到了一种超越的境界,充满了宗教的圣洁和哲学的睿智,更使得宗教的精神暗喻在民众的信仰中得到更深的固化。(如图1-7)(图1-4)犍陀罗佛陀头像 (图1-5)湿衣佛像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壁画[J]. 周喜增. 文艺争鸣. 2010(20)
[2]佛陀世容下的两种艺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汉藏绘画之差异[J]. 占沛君.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4)
[3]印度佛教对中国唐代人物绘画的影响[J]. 孙玉娟.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4]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样式的影响[J]. 戴杰.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9(01)
[5]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结构体系及其象征意义[J]. 罗桑开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6]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J]. 戴继诚. 五台山研究. 2008(04)
[7]佛教造像与莲花图式[J]. 马延岳,马新明,成磊. 齐鲁艺苑. 2008(06)
[8]藏传佛教艺术之意象初探[J]. 毕瑞. 佛教文化. 2008(01)
[9]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和形式[J]. 索朗卓嘎. 西藏艺术研究. 2006(02)
[10]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J]. 松本伸之,李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2971715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佛传艺术作品是在古代印度早期的巴尔胡特(如图1-2)和桑奇(如图1-3)
佛陀的特征,即三十二相。这一时期佛教的代表作品主要出现在犍陀罗和马土腊两个地区。犍陀罗佛像(如图1-4)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对后来很多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土腊佛陀形象的精神特质是从一种肉体的生命力中洋溢出来的。它的雕刻多选用希克里的带有斑点的红砂岩,色调热烈、奔放,富有动感。马土腊佛教艺术更具有印度本土特色,从而使印度雕刻艺术的本土美感开始散发出耀眼的光①三十二相,是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相好特征。“相”意指佛陀庄严的色身中,那些一目了然,较明显的特征,大约有三十二种,故称“三十二相”。显现了佛陀由内在的佛德到外在的身像都是圆满的。八十种好,是佛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好”意指佛陀尊严的色身中,那些细微难见,不易觉察,能使人生起喜爱之心的特征。13
特别体现在头顶的肉髻上。为了显示这种肉身特征,笈多王朝(公元4世纪前半叶)的两大艺术中心马土腊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印度佛像的两种经典样式:湿衣佛像(如图1-5)与裸体佛像(如图1-6)。裸体可以使佛陀的肉体特征很好的显示出来。让衣衫像淋湿了似的紧紧贴在身体上,通过透明的衣服显出人物强健的体魄,极富美感。与完美的肉体相一致的是佛陀精神性的规范化。下垂的眼帘突出了沉思冥想的深邃,微微上翘的嘴唇露出洞悉一切的微笑,平和安详的面容呈现出万法如一的宁静。佛像的造型发展到笈多王朝,无论是裸体还是湿衣,都达到了一种超越的境界,充满了宗教的圣洁和哲学的睿智,更使得宗教的精神暗喻在民众的信仰中得到更深的固化。(如图1-7)(图1-4)犍陀罗佛陀头像 (图1-5)湿衣佛像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壁画[J]. 周喜增. 文艺争鸣. 2010(20)
[2]佛陀世容下的两种艺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汉藏绘画之差异[J]. 占沛君.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4)
[3]印度佛教对中国唐代人物绘画的影响[J]. 孙玉娟.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4]佛教传入对汉唐绘画样式的影响[J]. 戴杰.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9(01)
[5]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结构体系及其象征意义[J]. 罗桑开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6]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J]. 戴继诚. 五台山研究. 2008(04)
[7]佛教造像与莲花图式[J]. 马延岳,马新明,成磊. 齐鲁艺苑. 2008(06)
[8]藏传佛教艺术之意象初探[J]. 毕瑞. 佛教文化. 2008(01)
[9]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和形式[J]. 索朗卓嘎. 西藏艺术研究. 2006(02)
[10]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J]. 松本伸之,李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2971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7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