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艺术风格的地理分布与历史传承
发布时间:2017-04-11 04:17
本文关键词:清代书画艺术风格的地理分布与历史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代的书画艺术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特殊的形态特点,本文在借助中国文化史、历史地理学、教育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美术史研究范畴内的清代部分进行断代研究,清代按照书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对其风格分布的区域地理差异与历史传承的关系进行研究。清代初期朝廷重视书法,大力兴办官方教育机构,要求书法端楷有体,这一时期的宫廷书法占据重要位置,另外王铎等遗民书家延续了晚明变革书风。这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是由明代的遗民画家推动,大致可分为“正统派”与“疏离正统派”,分别以“四王”和“四僧”为代表,“四王”的艺术风格特征,完全受董其昌思想,“四僧”虽然也受董其昌思想的影响,但是更多受到徐渭的影响,跟“四王”的风格特征完全不一样。到了中后期,朝廷大兴文字狱,文人的注意力转向考据学,这也带动了碑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大多书法家都回到南方,远离朝廷,书法的重心也集中在南方。清代中期的绘画主要集中在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清代晚期,西方艺术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虽然清代书画在地域上有南北重心的变动,但是书画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清代的绘画集前朝之大成,从地域风格特点上大致可以分为京津、江浙、湖广、东南沿海等为代表的若干区域。这些地区的书画艺术风格特征,在清代的前期、中期、晚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清代 书画风格 地理分布 历史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9.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与意义10-12
- 一、研究的依据10-11
- 二、研究的意义11-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2
- 二、主要研究的成果12-14
- 第三节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及解决方法14-16
- 一、研究的难点14-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清代初期的书画地理与风格传承16-29
- 第一节 风格特征与地理分布16-24
- 一、江南沿海地区的崇董书画思潮16-18
- 二、江浙地区的明代遗民画风18-21
- 三、北方地区晚明变革书风的延续21-24
-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24-29
- 一、特殊历史背景与文化政策24-25
- 二、书画教育25-29
- 第三章 清代中期的书画地理与风格传承29-38
- 第一节 风格特征与地理分布29-34
- 一、京冀的宫廷绘画与“馆阁体”书法29-31
- 二、江南文人书画31-34
-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34-38
- 一、政治、经济的繁荣34-35
- 二、学术风气的转变35-36
- 三、书院教学的发展36-38
- 第四章 清代晚期的书画地理与风格传承38-48
- 第一节 风格特征与地理分布38-43
- 一、沿海地区绘画的多元风格38-42
- 二、江南地区的碑派书法42-43
-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43-48
- 一、外来艺术思想的冲击43-44
- 二、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44-45
- 三、学堂教育的兴起45-48
- 结论48-51
- 注释51-52
- 图版目录52-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6-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万兴;;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J];历史档案;2012年02期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之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9期
3 傅慧敏;;清代绘画史学的主要特点与成因[J];美术观察;2009年09期
4 傅慧敏;;清代绘画史学分期特色及其成因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1期
5 方闻;郭建平;;董其昌与正统画论[J];民族艺术;2007年03期
6 何鑫;简论历史地理研究中对古代画迹的运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何鑫;谈地理区域分异与中国画流派的生成——以五代宋初时期山水画为例[J];西北美术;1995年04期
8 尚辉;区域地貌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及流派[J];美术;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仲霖;晚清金石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赵振宇;中国绘画地理态势与演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书画艺术风格的地理分布与历史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