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艺术张力 ——敦煌早期壁画艺术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7 19:55
在中国艺术史上,敦煌壁画的创作前后经历1600余年的历史,它完整地记录、保存了特有的艺术面貌,其内容庞杂、表现丰富、数量巨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它在早期形成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宗教艺术功能特殊的要求,使它形成了融合中西而不同于中外历史传统的艺术审美及风尚,不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在内在精神的表达方面,都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张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其具有起源性质的创生阶段作具体研究,更能把握艺术创作的发生动因,也更有助于对艺术本质的窥探。本文就敦煌早期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通过考察敦煌壁画初创时期的文化背景、具体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路,主要来探讨:1、“中西合璧”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是早期敦煌壁画产生、形成其艺术风格的重要文化基因。2、敦煌早期壁画艺术的张力结构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形式构成中,还体现在它整体的视觉与心理空间设计、艺术精神的自由表达等方面,实现了它独特的视觉形式张力、内在的精神张力、深厚的文化张力等层次,并在历史中表现为动态的审美发展过程;3、装饰化、图案化是敦煌艺术创作的重要思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活...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改造为中41中心塔柱窟:因窟中心有方形柱而得名,方柱柱地撑顶,居窟之后半部,四面开龛(少数为一面或三面开龛),前半部为人字披顶
佛的成长故事(如图 2-6 左下)。这一区域人物描绘细致生动,内容丰富多彩,足以把人带入纷繁复杂的模拟的“现实社会”情景之中,得以教化,引人神迷。与上下点缀的小型图案、佛像相互映衬,形成大与小,疏与密的鲜明对比,舒张有致,让人视觉达到轻松愉悦的状态。龛楣的形态把佛龛及雕像与壁画联系起来,如火焰般的造型与宝塔状向上直立的龛形结合,在窟内形成一股股向上的升腾力量(如图 2-7)。这种充分考虑到窟内整体呼应、谐调的布局思路,完全吻合了视觉心理需求,在繁多的绘画元素中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条理性与秩序感,显得繁而不杂,主题突出。甬道45是接近洞窟出入口或者联系前后室的过渡地带,区域虽然狭窄、短近,视觉距离有限,但在其顶部及两侧墙壁,依然绘制了大量小型形象,与洞窟内部连为一2-5 窟顶 敦煌第 249 窟 西魏 2-6 人字披 敦煌第 428 窟 北周
本文编号:2983498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改造为中41中心塔柱窟:因窟中心有方形柱而得名,方柱柱地撑顶,居窟之后半部,四面开龛(少数为一面或三面开龛),前半部为人字披顶

佛的成长故事(如图 2-6 左下)。这一区域人物描绘细致生动,内容丰富多彩,足以把人带入纷繁复杂的模拟的“现实社会”情景之中,得以教化,引人神迷。与上下点缀的小型图案、佛像相互映衬,形成大与小,疏与密的鲜明对比,舒张有致,让人视觉达到轻松愉悦的状态。龛楣的形态把佛龛及雕像与壁画联系起来,如火焰般的造型与宝塔状向上直立的龛形结合,在窟内形成一股股向上的升腾力量(如图 2-7)。这种充分考虑到窟内整体呼应、谐调的布局思路,完全吻合了视觉心理需求,在繁多的绘画元素中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条理性与秩序感,显得繁而不杂,主题突出。甬道45是接近洞窟出入口或者联系前后室的过渡地带,区域虽然狭窄、短近,视觉距离有限,但在其顶部及两侧墙壁,依然绘制了大量小型形象,与洞窟内部连为一2-5 窟顶 敦煌第 249 窟 西魏 2-6 人字披 敦煌第 428 窟 北周
本文编号:2983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834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