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水彩画的民族化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14:07
  水彩画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初见时的惊异,到逐渐接受、继承和发展,国人将水彩这一西方传统画种与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进行民族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独特的艺术面貌。可以说,离开民族化的进程也就没有中国的水彩画。中国的画家在探索水彩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总是面对继承西学的传统和东方民族文化的传统两个方面,并努力在艺术内涵上作深层次的不懈的艺术实践。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水彩画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得到快速的发展,民族化也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首要探讨的问题,并且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第二章阐释中国水彩民族化的意义,首先解释何为“民族化”、何为中国水彩画的民族化,进一步分析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看,一门艺术的发展、继承和变革有其必然性,而一门艺术向其他国家的移植也必然受这一国家本土文化、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水彩画艺术也要创新,要发展,要与时俱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也就越应该体现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和民族特色,使中国水彩...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2. 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意义
    2.1 关于民族化的认识
    2.2 中国水彩画的民族化
    2.3 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3.1 从艺术的发展规律看民族化的必然性
        2.3.2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必要性
3. 中国水彩画的民族化的现时特征
    3.1 西方水彩画与中国绘画比较
    3.2 表现语言层面的民族化
        3.2.1 在材料技法上对中国绘画的借鉴
            3.2.1.1 水在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运用
            3.2.1.2 色在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运用
            3.2.1.3 笔在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运用
            3.2.1.4 纸在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运用
        3.2.2 在表现形式上对中国绘画的借鉴
            3.2.2.1 中国画的写意性与西方水彩画的写实性之比较
            3.2.2.2 以线造型和以面造型的不同体现
    3.3 精神内涵层面的民族化
        3.3.1 强调气韵的追求
        3.3.2 重视意境的营造
        3.3.3 眼见之竹与胸中之竹
4. 对当代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思考
    4.1 中国水彩画民族化探索中存在的误区
    4.2 民族化与时代感
    4.3 民族化与个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当代中国水彩画对水墨画的借鉴[J]. 刘春霞.  美术大观. 2008(10)
[2]走向繁荣的当代中国水彩画[J]. 陶世虎.  美术. 2006(11)
[3]中国水彩画回顾、现况和展望[J]. 黄铁山.  美术. 2006(11)
[4]水彩特质辨[J]. 姚波.  文艺研究. 2006(09)
[5]关于中国水彩画的思考杂记[J]. 黄铁山.  美术. 2006(02)
[6]由全国第七届水彩、粉画展想到的[J]. 刘寿祥.  美术观察. 2006(01)
[7]浅议水彩画的传承与创新[J]. 甘兴义.  美术大观. 2005(11)
[8]中国水彩画新的里程碑[J]. 黄铁山.  理论与创作. 2004(03)
[9]当代水彩画的精神和语言探索[J]. 朱建民.  美术研究. 2002(01)

硕士论文
[1]探研中国水彩画的民族性发展道路[D]. 王琦.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探水彩画与国画如何相融[D]. 何丰.江西师范大学 2008
[3]中国水彩画对中国画艺术观念的借鉴[D]. 陈根雄.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水彩画的传统文化精神初探[D]. 王丽丽.辽宁师范大学 2008
[5]舶来.融合.再生[D]. 宫晓东.青岛大学 2007
[6]融合的边界[D]. 郑洪明.江西师范大学 2006
[7]中国油画的“民族化”[D]. 周榕清.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89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89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