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4:07

  本文关键词: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派绘画产生于清末民初,正处在中国清政府衰落,民族危亡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海派”画家以开放的理念、变通的精神、深厚的造诣营造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近代画史具有重要转型意义的时期。迄今,油画艺术进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在借鉴西方油画基础上的“化西为中”,中国油画只有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扬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油画应该有挥之不去的东方意象情结,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林风眠就提出“调和中西融合”的主张,写意油画的雏形也随之诞生。经历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写意油画已逐渐形成为中国油画的主力军,但是写意油画依然面临着如何在立足本国传统的同时与外来艺术融合的挑战。从艺术的相通性角度来看,海派绘画的发展过程对写意油画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阐述关于海派绘画和写意油画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本论文关键概念界定;第一部分:对海派绘画和写意油画的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做基本梳理;第二部分:表述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审美观念的启示,分别从审美标准、人文精神、审美体验、民族精神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表述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造型语言方面的启示,从形的生命力、线的表现力、色彩的情感和张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四部分: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论述对海派绘画的理解并展望写意油画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派 写意油画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1
  • (一) 研究现状7-8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三) 关于“海派绘画”、“写意油画”概念界定9-11
  • 一、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发展的历史背景11-16
  • (一) 海派绘画萌发的背景因素11-12
  • (二) 写意油画的渊源与现状12-16
  • 二、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观念16-33
  • (一)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标准16-19
  • 1. 海派绘画的融合发展16-18
  • 2. 写意油画的多元发展18-19
  • (二)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人文精神19-22
  • 1. 积累知识的厚度20-21
  • 2. 重视文化素质教育21-22
  • (三)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体验22-26
  • 1. 传情达意22-24
  • 2. 深造求同24-25
  • 3. 冷隽脱俗25-26
  • (四)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民族精神26-33
  • 1. 传承性26-28
  • 2. 时代性28-30
  • 3. 自律性30-33
  • 三、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造型语言33-40
  • (一) 形的生命力33-35
  • (二) 线的表现力35-36
  • (三) 色彩的情感和张力36-40
  • 1. 色彩的情感36-38
  • 2. 色彩的张力38-40
  • 四、海派绘画对我绘画创作的启示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新华;胡建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意象、意境和境界[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2 徐深大;;浅析明代画家徐渭的履历和写意花鸟画的关系[J];才智;2013年36期

3 张驰;;历代花鸟画艺术特色探析[J];大舞台;2014年06期

4 李静静;;浅析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J];大众文艺;2014年06期

5 商应平;;论书法学习六法[J];赤子(上中旬);2014年19期

6 岳彩艳;;古代书画艺术作品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之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01期

7 赵建成;;适形造型方法在玉雕中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5年05期

8 张海龙;;美术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赤峰学院深化双改工作研究项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9期

9 李文斌;;论油画创作中黑白灰色调结构的建立[J];大众文艺;2015年19期


  本文关键词: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0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