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
发布时间:2021-04-11 00:25
莫高窟第172窟北壁右侧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场景宏大、画面空间立体真实,画中营造的纵深感得益于“短缩法”的使用。早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就有“短缩法”的踪迹,之后画师们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交叉排列、横向遮挡、中心辐射等呈现方式。然而“短缩法”在敦煌壁画中并不是主流的绘画技法,甚至在盛唐之后便急速衰落,它在敦煌石窟前后存在了大约四百余年,是中国古代一种边缘化的绘画技法传统。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界对此并未予以重视。因此,本文实际上是迄今为止对敦煌壁画“短缩法”的诸多要素特征进行辨析与溯源、并系统揭示其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具有开拓性意义。敦煌壁画中的“短缩法”并非本土创造,它在渊源上与新疆乃至中亚的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图像线索,可以从克孜尔石窟、米兰佛教遗址壁画一路追溯到大夏-巴克特里亚,绘画中使用的“凹凸法”“明暗法”与“短缩法”则是一脉相承的技法,传播过程中乌浒河流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短缩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画师也借鉴了中原块状单元式分割构图的方法,也就是“铺格式”。短缩法与铺格式代表了敦煌壁画中完全不同的构图思维与视觉模式,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与追求。在二者的不断碰撞融...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莫高窟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菩萨视线集中的焦点,沿着该点延伸至画外便是画师为观者设定的视点。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部分是用水平视线,两侧的建筑呈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画师们在表现两侧菩萨时也遵循了该比例规律,但是处于最远处的主尊阿弥陀佛却比两侧的诸菩萨都要大得多,形成了八字型构图。人物比例的修改与表现建筑时的透视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却是画师在表现宗教题材时的一种变通。根据两侧菩萨的大小关系可以看出,画师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绘画手法,但画中阿弥陀佛的比例其实是对人物尊贵身份的一种加强,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图1-1-1《观无量寿经变》消失点示意图图1-1-2《观无量寿经变》视线图在表现画面上部分的屋檐和斗拱时,则明显使用了仰视的角度来表现建筑的宏伟。其中画师以“掀屋角”①的手法描绘了飞檐(见图1-1-3),既展现了屋顶的装饰美,又缩小画面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而平台下方的净水池和听众有意使用了俯视的视角(见图1-1-4)。第172窟壁画所表现出的对于空间远近的绘画方法,赵声良称之为“鱼骨式构成”。他说:“首先我们在画面的中央画出一根中轴线。由下而上,这条中轴线贯穿了小桥、平台、佛像、大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呈对称排列。于是我们把两侧的建筑形成的斜线向中轴线连①“掀屋角”是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一种仰视绘画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语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16不过,该幅壁画虽然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感很强的听法场面,却和西方的严格意义上的焦点透视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从画面中可以发现,画师并非使用同一视线来绘制该场景的,而是使用了俯视、平视、仰视三个视向来表现(见图1-1-2)。整个画幅中,香炉所在位置(在图1-1-2中以圆形标示)是画内诸佛菩萨视线集中的焦点,沿着该点延伸至画外便是画师为观者设定的视点。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部分是用水平视线,两侧的建筑呈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画师们在表现两侧菩萨时也遵循了该比例规律,但是处于最远处的主尊阿弥陀佛却比两侧的诸菩萨都要大得多,形成了八字型构图。人物比例的修改与表现建筑时的透视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却是画师在表现宗教题材时的一种变通。根据两侧菩萨的大小关系可以看出,画师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绘画手法,但画中阿弥陀佛的比例其实是对人物尊贵身份的一种加强,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图1-1-1《观无量寿经变》消失点示意图图1-1-2《观无量寿经变》视线图在表现画面上部分的屋檐和斗拱时,则明显使用了仰视的角度来表现建筑的宏伟。其中画师以“掀屋角”①的手法描绘了飞檐(见图1-1-3),既展现了屋顶的装饰美,又缩小画面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而平台下方的净水池和听众有意使用了俯视的视角(见图1-1-4)。第172窟壁画所表现出的对于空间远近的绘画方法,赵声良称之为“鱼骨式构成”。他说:“首先我们在画面的中央画出一根中轴线。由下而上,这条中轴线贯穿了小桥、平台、佛像、大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呈对称排列。于是我们把两侧的建筑形成的斜线向中轴线连①“掀屋角”是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一种仰视绘画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语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印度绘画的“凹凸法”[J]. 段南. 西域研究. 2019(01)
[2]重复的意义——古希腊瓶画的视觉叙事策略[J]. 曲丹儿. 装饰. 2018(05)
[3]唐墓壁画山水题材源流——兼论韩休墓“山水图”布局及其意义[J]. 郭美玲.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06)
[4]印度古代绘画论经典——《画经》[J]. 尹锡南.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2)
[5]论西域样式凹凸法与天竺遗法[J]. 顾颖. 敦煌研究. 2017(02)
[6]米兰壁画的年代及风格学特征综考[J]. 张健波.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7]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像和供养人题记[J]. 石松日奈子,筱原典生,于春. 敦煌研究. 2016(01)
[8]由维摩诘经变赞普问疾图看吐蕃之后的敦煌社会[J]. 沙武田,李国. 中国藏学. 2015(04)
[9]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刍议[J]. 郑岩.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5(05)
[10]克孜尔83窟壁画图像原型考——以月光夫人为考察中心[J]. 雷启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3)
博士论文
[1]论早期的敦煌绘画画法研究[D]. 曹栋.中央美术学院 2013
[2]“凹凸造型体系”初探[D]. 王金志.西安美术学院 2013
[3]西域绘画东传及本土化[D]. 仇春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魏晋南北朝墓葬人物图像与艺术转型[D]. 王江鹏.西安美术学院 2012
[5]阴嘉政窟[D]. 王中旭.中央美术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敦煌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D]. 罗静.安徽师范大学 2016
[2]论米兰佛寺“有翼天使”壁画的起源[D]. 朱己祥.兰州大学 2013
[3]徐显秀墓壁画图像和风格的初步研究——兼论北齐新画风[D]. 文丹.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130606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莫高窟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菩萨视线集中的焦点,沿着该点延伸至画外便是画师为观者设定的视点。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部分是用水平视线,两侧的建筑呈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画师们在表现两侧菩萨时也遵循了该比例规律,但是处于最远处的主尊阿弥陀佛却比两侧的诸菩萨都要大得多,形成了八字型构图。人物比例的修改与表现建筑时的透视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却是画师在表现宗教题材时的一种变通。根据两侧菩萨的大小关系可以看出,画师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绘画手法,但画中阿弥陀佛的比例其实是对人物尊贵身份的一种加强,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图1-1-1《观无量寿经变》消失点示意图图1-1-2《观无量寿经变》视线图在表现画面上部分的屋檐和斗拱时,则明显使用了仰视的角度来表现建筑的宏伟。其中画师以“掀屋角”①的手法描绘了飞檐(见图1-1-3),既展现了屋顶的装饰美,又缩小画面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而平台下方的净水池和听众有意使用了俯视的视角(见图1-1-4)。第172窟壁画所表现出的对于空间远近的绘画方法,赵声良称之为“鱼骨式构成”。他说:“首先我们在画面的中央画出一根中轴线。由下而上,这条中轴线贯穿了小桥、平台、佛像、大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呈对称排列。于是我们把两侧的建筑形成的斜线向中轴线连①“掀屋角”是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一种仰视绘画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语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16不过,该幅壁画虽然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感很强的听法场面,却和西方的严格意义上的焦点透视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从画面中可以发现,画师并非使用同一视线来绘制该场景的,而是使用了俯视、平视、仰视三个视向来表现(见图1-1-2)。整个画幅中,香炉所在位置(在图1-1-2中以圆形标示)是画内诸佛菩萨视线集中的焦点,沿着该点延伸至画外便是画师为观者设定的视点。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部分是用水平视线,两侧的建筑呈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而画师们在表现两侧菩萨时也遵循了该比例规律,但是处于最远处的主尊阿弥陀佛却比两侧的诸菩萨都要大得多,形成了八字型构图。人物比例的修改与表现建筑时的透视关系看似相互矛盾,却是画师在表现宗教题材时的一种变通。根据两侧菩萨的大小关系可以看出,画师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绘画手法,但画中阿弥陀佛的比例其实是对人物尊贵身份的一种加强,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图1-1-1《观无量寿经变》消失点示意图图1-1-2《观无量寿经变》视线图在表现画面上部分的屋檐和斗拱时,则明显使用了仰视的角度来表现建筑的宏伟。其中画师以“掀屋角”①的手法描绘了飞檐(见图1-1-3),既展现了屋顶的装饰美,又缩小画面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而平台下方的净水池和听众有意使用了俯视的视角(见图1-1-4)。第172窟壁画所表现出的对于空间远近的绘画方法,赵声良称之为“鱼骨式构成”。他说:“首先我们在画面的中央画出一根中轴线。由下而上,这条中轴线贯穿了小桥、平台、佛像、大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呈对称排列。于是我们把两侧的建筑形成的斜线向中轴线连①“掀屋角”是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一种仰视绘画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语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印度绘画的“凹凸法”[J]. 段南. 西域研究. 2019(01)
[2]重复的意义——古希腊瓶画的视觉叙事策略[J]. 曲丹儿. 装饰. 2018(05)
[3]唐墓壁画山水题材源流——兼论韩休墓“山水图”布局及其意义[J]. 郭美玲.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06)
[4]印度古代绘画论经典——《画经》[J]. 尹锡南.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2)
[5]论西域样式凹凸法与天竺遗法[J]. 顾颖. 敦煌研究. 2017(02)
[6]米兰壁画的年代及风格学特征综考[J]. 张健波.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7]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像和供养人题记[J]. 石松日奈子,筱原典生,于春. 敦煌研究. 2016(01)
[8]由维摩诘经变赞普问疾图看吐蕃之后的敦煌社会[J]. 沙武田,李国. 中国藏学. 2015(04)
[9]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刍议[J]. 郑岩.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5(05)
[10]克孜尔83窟壁画图像原型考——以月光夫人为考察中心[J]. 雷启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3)
博士论文
[1]论早期的敦煌绘画画法研究[D]. 曹栋.中央美术学院 2013
[2]“凹凸造型体系”初探[D]. 王金志.西安美术学院 2013
[3]西域绘画东传及本土化[D]. 仇春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4]魏晋南北朝墓葬人物图像与艺术转型[D]. 王江鹏.西安美术学院 2012
[5]阴嘉政窟[D]. 王中旭.中央美术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敦煌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D]. 罗静.安徽师范大学 2016
[2]论米兰佛寺“有翼天使”壁画的起源[D]. 朱己祥.兰州大学 2013
[3]徐显秀墓壁画图像和风格的初步研究——兼论北齐新画风[D]. 文丹.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130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3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