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生书画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22:21
谢兰生是清代嘉道年间的岭南书画大家,在书法方面,他得笔法于黎简,后又传于朱次琦,朱氏再传与康有为,故知谢兰生为广东书坛承上启下的人物。在国画方面,谢兰生是当时岭南画坛公认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深明画理,著有《常惺惺斋书画题跋》、《书诀》等书画专著。因遗言不许后人刻版发行,故一直甚少被学界关注。本文从谢兰生家学渊源及其生平切入,通过对谢兰生交游的考察,得知当时岭南存在着一个以谢兰生为中心的诗文、金石、书画鉴定的文人文化圈。谢兰生鉴定过无数知名书画,其书画学思想主要是纵论古人百家得失,目的是成就自我。这种思想可以说对于广东书画坛有极大的影响,形成为广东文人书法与绘画的主脉。谢兰生以其学人的素养、文人的气质使广东画派在文人画的方向上继续发展,而成一鼎盛的黄金时代。同时,他的书学思想由此而传递出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书家,使其书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逐渐走向成熟,导致清代晚期直至近、现代书坛的创作趋向碑派格局。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谢兰生的家学及其生平
1.1 谢兰生的家学渊源
1.2 青少年时期
1.3 中年时期
1.4 晚年时期
二、谢兰生的交游
2.1 通儒之谊——与入粤各大儒交往
2.2 笃于友道——与粤籍书家交往
2.3 善鉴名迹——与岭南各大收藏家的交往
三、谢兰生书画学
3.1 《书诀》及其意义
3.2 《常惺惺斋书画题跋》书画美学思想
3.3 《常惺惺斋日记》的书画史学价值
四、谢兰生书画艺术的影响
4.1 书法高徒朱九江
4.2 再传弟子康有为
4.3 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书法传承
4.4 谢氏一门书画家考
附录一《常惺惺斋日记》中鉴定书画总目(部分)
附录二谢兰生年谱简谱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朱九江、康南海书法及其传承[J]. 谢光辉. 东方艺术. 2009(24)
[2]会境通神 合于天造——清代著名诗画家汤贻汾的人品及画论浅析[J]. 时志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3]吴荣光与翁方纲的书法交游[J]. 周利锋. 书法赏评. 2008(04)
[4]书迹与书史:广东书法的嬗变与演进[J]. 朱万章. 东方艺术. 2008(04)
[5]吴荣光书法师承与其书法观之关系[J]. 周利锋. 书法赏评. 2008(01)
[6]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J]. 朱万章. 书画艺术. 2004(06)
[7]阮元督粤幕府考论[J]. 李炳泉.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8]康有为书法探源[J]. 陈永正. 书法之友. 1997(04)
[9]朱九江的书学及其传承[J]. 林亚杰. 学术研究. 1996(04)
[10]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J]. 刘绍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5(04)
本文编号:3150513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谢兰生的家学及其生平
1.1 谢兰生的家学渊源
1.2 青少年时期
1.3 中年时期
1.4 晚年时期
二、谢兰生的交游
2.1 通儒之谊——与入粤各大儒交往
2.2 笃于友道——与粤籍书家交往
2.3 善鉴名迹——与岭南各大收藏家的交往
三、谢兰生书画学
3.1 《书诀》及其意义
3.2 《常惺惺斋书画题跋》书画美学思想
3.3 《常惺惺斋日记》的书画史学价值
四、谢兰生书画艺术的影响
4.1 书法高徒朱九江
4.2 再传弟子康有为
4.3 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书法传承
4.4 谢氏一门书画家考
附录一《常惺惺斋日记》中鉴定书画总目(部分)
附录二谢兰生年谱简谱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朱九江、康南海书法及其传承[J]. 谢光辉. 东方艺术. 2009(24)
[2]会境通神 合于天造——清代著名诗画家汤贻汾的人品及画论浅析[J]. 时志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3]吴荣光与翁方纲的书法交游[J]. 周利锋. 书法赏评. 2008(04)
[4]书迹与书史:广东书法的嬗变与演进[J]. 朱万章. 东方艺术. 2008(04)
[5]吴荣光书法师承与其书法观之关系[J]. 周利锋. 书法赏评. 2008(01)
[6]岭南书家 各呈风流[J]. 朱万章. 书画艺术. 2004(06)
[7]阮元督粤幕府考论[J]. 李炳泉.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8]康有为书法探源[J]. 陈永正. 书法之友. 1997(04)
[9]朱九江的书学及其传承[J]. 林亚杰. 学术研究. 1996(04)
[10]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J]. 刘绍瑾.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5(04)
本文编号:3150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5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