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的绘画表现语言
发布时间:2021-05-18 07:13
新莱比锡画派起源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画派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经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转变,从莱比锡画派最终发展到今天的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家们也从混乱的时代一路走来,将对亲身经历的一系列变革的思考结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新莱比锡画派也因此在国际艺术界极具独特性。新莱比锡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尼奥·劳赫、大卫·施耐尔、蒂姆·艾特尔等,其中尼奥·劳赫的创作多以人为主体,带有戏剧舞台感的画面,运用具象与部分抽象的绘画手法去叙述那荒诞怪异的情景;大卫·施奈尔善于在画面中拓展无限延伸的虚拟空间并运用多种元素构成独特的风景世界。蒂姆·艾特尔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情感渲染力,看似平静的场景中隐含着不安的情绪,体现了孤寂、茫然、漫无目的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总体来说,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从他们自身出发,结合对社会环境的思考,对国家民主的理性认识,同时,他们也在不同的地方叙述着个人理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新莱比锡画派的起源,从莱比锡画派的产生到新莱比锡画派的发展。第二章重点研究了新莱比锡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艺术家:尼奥·劳赫荒诞的叙事性和打破常...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莱比锡画派的起源
第一节 莱比锡画派的产生
第二节 莱比锡画派到新莱比锡画派的演变
第二章 新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绘画语言分析
第一节 尼奥·劳赫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荒诞的叙事性
二、打破常规的色彩对比
第二节 大卫·施奈尔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虚拟空间的构成
二、碎片化色彩构成
第三节 蒂姆·艾特尔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日常题材的选取
二、平面空间构成
三、平面化色彩表现
第四节 新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一、画派代表人物的总体特征
二、新莱比锡画派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对笔者创作的启发
第一节 题材选取
第二节 绘画表现语言
第三节 情感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尼奥·劳赫和他的历史穿越[J]. 郑烨. 新美术. 2018(04)
[2]提姆·艾特尔:在可见的孤独之外[J]. 艺术当代. 2017(09)
[3]逆袭艺术史:从老莱比锡画派到新莱比锡画派[J]. 王洪义. 美术研究. 2017(05)
[4]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源流与商业崛起[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7(01)
[5]来自现实生活的梦境——浅谈尼奥·劳赫的绘画艺术[J]. 孟思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1)
[6]从莱比锡到沈阳——全显光艺术生涯中的学院背景变迁[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6(02)
[7]统一后的德国东部艺术研究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J]. 王维佳. 文艺评论. 2013(05)
[8]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分析及启示[J]. 王维佳. 美术. 2012(12)
[9]莱比锡的“798”[J]. 刘志敏. 艺术评论. 2011(10)
[10]尼奥·劳赫:不和谐的统一[J]. 丁亚雷. 荣宝斋. 2011(02)
硕士论文
[1]尼奥·劳赫绘画主题研究[D]. 邱赵靖.渤海大学 2018
[2]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比较[D]. 李想.四川美术学院 2017
[3]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中的超现实主义元素[D]. 李明辉.四川美术学院 2016
[4]从超现实主义角度浅析新莱比锡画派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示[D]. 程远远.曲阜师范大学 2016
[5]尼奥·劳赫绘画的神秘荒诞叙事[D]. 罗都.中国美术学院 2015
[6]论莱比锡画派的多元性[D]. 黄芳.南京艺术学院 2014
[7]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D]. 李伟嘉.云南艺术学院 2013
[8]“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市场研究(1990-2010)[D]. 许惠.中央美术学院 2011
[9]不寻常的日常[D]. 林中江.中国美术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193374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莱比锡画派的起源
第一节 莱比锡画派的产生
第二节 莱比锡画派到新莱比锡画派的演变
第二章 新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绘画语言分析
第一节 尼奥·劳赫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荒诞的叙事性
二、打破常规的色彩对比
第二节 大卫·施奈尔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虚拟空间的构成
二、碎片化色彩构成
第三节 蒂姆·艾特尔的绘画表现语言
一、日常题材的选取
二、平面空间构成
三、平面化色彩表现
第四节 新莱比锡画派代表人物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一、画派代表人物的总体特征
二、新莱比锡画派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对笔者创作的启发
第一节 题材选取
第二节 绘画表现语言
第三节 情感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尼奥·劳赫和他的历史穿越[J]. 郑烨. 新美术. 2018(04)
[2]提姆·艾特尔:在可见的孤独之外[J]. 艺术当代. 2017(09)
[3]逆袭艺术史:从老莱比锡画派到新莱比锡画派[J]. 王洪义. 美术研究. 2017(05)
[4]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源流与商业崛起[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7(01)
[5]来自现实生活的梦境——浅谈尼奥·劳赫的绘画艺术[J]. 孟思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1)
[6]从莱比锡到沈阳——全显光艺术生涯中的学院背景变迁[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6(02)
[7]统一后的德国东部艺术研究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J]. 王维佳. 文艺评论. 2013(05)
[8]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分析及启示[J]. 王维佳. 美术. 2012(12)
[9]莱比锡的“798”[J]. 刘志敏. 艺术评论. 2011(10)
[10]尼奥·劳赫:不和谐的统一[J]. 丁亚雷. 荣宝斋. 2011(02)
硕士论文
[1]尼奥·劳赫绘画主题研究[D]. 邱赵靖.渤海大学 2018
[2]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比较[D]. 李想.四川美术学院 2017
[3]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中的超现实主义元素[D]. 李明辉.四川美术学院 2016
[4]从超现实主义角度浅析新莱比锡画派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示[D]. 程远远.曲阜师范大学 2016
[5]尼奥·劳赫绘画的神秘荒诞叙事[D]. 罗都.中国美术学院 2015
[6]论莱比锡画派的多元性[D]. 黄芳.南京艺术学院 2014
[7]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D]. 李伟嘉.云南艺术学院 2013
[8]“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市场研究(1990-2010)[D]. 许惠.中央美术学院 2011
[9]不寻常的日常[D]. 林中江.中国美术学院 2011
本文编号:3193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9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