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水”的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07:47
本文把传统山水画中“水”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立足于审美的立场,把“水”在山水画中的精神内涵凸显出来,揭示“水”在传统山水画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与意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握“水”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内涵。第一章,从观念的层面上,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水”在山水画中蕴含的原型意义,这是画“水”的观念渊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纵向深入:即从哲学背景上,考察“观水悟道”的思想对山水画中的“水”的重要影响,这是“水”之所以在山水画中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从“乐水情怀”的观念中,可以看出文人对水的移情观照,实际上是在水的原型形象中找到君子理想人格的象征,这是山水画之所以画“水”内在的精神寄托;从风水学的影响来说,水在山水画中又具有很多的功能,它被当做“气”的本源,因此,“水”在画家的思想中,可以行风止气,这是山水画画“水”的外在缘由。第二章,从审美表现的层面上,考察其风格表现,形态表现和视觉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知,山水画中关于“水”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离不开中国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影响。任何一种表现方式和视觉模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情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藏风聚气地形图
受此观念的影响,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曲水围绕山,水位居下面,中间为山峰,而山腰一般有云雾缭绕,这种安排有利于画面上“气”的运行,给人感觉生动自然。如图1一2,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通过水流的安排,水口的作用,使得整幅作品气运通畅,动静相生。画面中的“水势”分左右两支,从主峰的两侧流出,如飞泉从山间流到画面的左下方,汇为水口。〔户间主峰矗立,旁边有很多小的山峰围绕,东边青龙,砂高,右边白虎,竞相倚在主峰旁边。山林茂密,而从青龙旁边的山间,曲水萦绕,左下角为水口,水流涂涂。云气只腾向上,把右上与左下方的挂泉飞流呼为一气
这样的水是无法泛舟的,也就是后来张彦远所总结的“水不容泛”。早期的画水的形象,往往是先勾勒轮廓,后画水的波纹,这与后来初期山水画画水的方法相同。图2一l五代赵斡《江行初雾图》局部图2一2南宋马远《长江万顷图》从《洛神赋图》有关水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水流的湍急之势,微风鼓浪的澎湃之意,水波的回旋转滞之情,那激波扬涛之态,这些不同的情态都被曲线的婉转多变描绘出来。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游春图》中可以看出这种因素的影响,此幅作品中“水”的表现,有大片波状水纹系线条勾勒,以细小的圆弧状的线条表现,又被称作是网巾水法,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并且水纹近阔远细,还遗留有传为顾凯之《洛神赋图卷》中见到的“水不容泛”的表达方式。在画面气氛的营造上,也受到《洛神赋图》“水势”描绘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舒展,回旋,l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文化中水意象与女性审美关系之探微[J]. 高明月.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7(04)
[2]浅议传统文化中水的审美形态[J]. 潘杰. 学海. 2007(06)
[3]浅论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审美观念、文化类型作用关系[J]. 李川.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S1)
[4]修辞释“水”——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J]. 翁君怡. 东南传播. 2006(11)
[5]彩陶纹饰中圆涡纹的探索[J]. 吴秀梅. 中国陶瓷. 2006(11)
[6]论融会山水画与人格美的山水精神[J]. 薛扬. 艺术百家. 2006(04)
[7]禅宗“顿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J]. 杜道明. 文艺研究. 2005(09)
[8]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J]. 何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3)
[9]水的原型意义分析[J]. 晏杰雄,刘又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 李宗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风水理论与山水画[D]. 杨友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0997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藏风聚气地形图
受此观念的影响,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曲水围绕山,水位居下面,中间为山峰,而山腰一般有云雾缭绕,这种安排有利于画面上“气”的运行,给人感觉生动自然。如图1一2,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通过水流的安排,水口的作用,使得整幅作品气运通畅,动静相生。画面中的“水势”分左右两支,从主峰的两侧流出,如飞泉从山间流到画面的左下方,汇为水口。〔户间主峰矗立,旁边有很多小的山峰围绕,东边青龙,砂高,右边白虎,竞相倚在主峰旁边。山林茂密,而从青龙旁边的山间,曲水萦绕,左下角为水口,水流涂涂。云气只腾向上,把右上与左下方的挂泉飞流呼为一气
这样的水是无法泛舟的,也就是后来张彦远所总结的“水不容泛”。早期的画水的形象,往往是先勾勒轮廓,后画水的波纹,这与后来初期山水画画水的方法相同。图2一l五代赵斡《江行初雾图》局部图2一2南宋马远《长江万顷图》从《洛神赋图》有关水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水流的湍急之势,微风鼓浪的澎湃之意,水波的回旋转滞之情,那激波扬涛之态,这些不同的情态都被曲线的婉转多变描绘出来。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游春图》中可以看出这种因素的影响,此幅作品中“水”的表现,有大片波状水纹系线条勾勒,以细小的圆弧状的线条表现,又被称作是网巾水法,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并且水纹近阔远细,还遗留有传为顾凯之《洛神赋图卷》中见到的“水不容泛”的表达方式。在画面气氛的营造上,也受到《洛神赋图》“水势”描绘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舒展,回旋,l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文化中水意象与女性审美关系之探微[J]. 高明月.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7(04)
[2]浅议传统文化中水的审美形态[J]. 潘杰. 学海. 2007(06)
[3]浅论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审美观念、文化类型作用关系[J]. 李川.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S1)
[4]修辞释“水”——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J]. 翁君怡. 东南传播. 2006(11)
[5]彩陶纹饰中圆涡纹的探索[J]. 吴秀梅. 中国陶瓷. 2006(11)
[6]论融会山水画与人格美的山水精神[J]. 薛扬. 艺术百家. 2006(04)
[7]禅宗“顿悟”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J]. 杜道明. 文艺研究. 2005(09)
[8]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J]. 何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3)
[9]水的原型意义分析[J]. 晏杰雄,刘又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 李宗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风水理论与山水画[D]. 杨友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09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0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