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书籍、士人:晚明版画《环翠堂园景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22:19
本文的写作基于《环翠堂园景图》中的新发现。作为一部版画,此图的特殊性在于,以复制性媒介进入绘画与园林的精英文化体系,同时亦是晚明视觉资源多方交融的典型案例。此前的研究者多关注其作为"园林绘画"的特质,并未注意此图在结构布局和表现方式上的诸多疑点。实地考察园址,可发现作者利用地理、人文环境及视觉语言,以体现其特定意图。本文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也试图为认识晚明丰富的视觉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汪村中残存的坐隐园建筑构件2015作者摄
园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分成六段。[3]第一段为第一至九页,描绘坐隐园外围景色。画面以白岳远景开始,依次是松萝山、古城岩和仁寿山,山脚下渐有行人及建筑。走出山区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有农人在田中耕作。继续向前,穿过一座连绵的山岭,可看到宽阔的水域,地势也变得平坦。一座匾额题有“高士里”的路亭的出现,提示观者已经进入坐隐园范围。图1《环翠堂园景图》(部分),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经折装,每页24×33厘米,总长1485厘米。自右页往左依次为《环翠堂园景图》第1、2、3、4、5、26、27、28、29、30图,1-5为坐隐园外围山景,26-30为坐隐园主体园区即环翠堂所在地。
图1《环翠堂园景图》(部分),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经折装,每页24×33厘米,总长1485厘米。自右页往左依次为《环翠堂园景图》第1、2、3、4、5、26、27、28、29、30图,1-5为坐隐园外围山景,26-30为坐隐园主体园区即环翠堂所在地。第二段为第十至十五页,此段一般被认为是坐隐园的外部园区,在此可称之为“外园”。园林正门是一座气派的单檐歇山顶门楼,上题“大夫第”三字。园内布局规整,游客徜徉其中。画面下方是空旷的水面,整片园区似乎邻水而建。细看发现,外园与高士里两处的水域相通,随着画面的推进,水域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洞灵庙附近,园林建筑消失,标志着“外园”的结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明居第、园林建筑风潮对版画创作风格的影响[J]. 蒋炜. 美术学报. 2015(01)
[2]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J]. 董捷. 新美术. 2011(04)
硕士论文
[1]从《环翠堂园景图》看明代休宁县坐隐园及其环境的营造[D]. 王冉.清华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15247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汪村中残存的坐隐园建筑构件2015作者摄
园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分成六段。[3]第一段为第一至九页,描绘坐隐园外围景色。画面以白岳远景开始,依次是松萝山、古城岩和仁寿山,山脚下渐有行人及建筑。走出山区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有农人在田中耕作。继续向前,穿过一座连绵的山岭,可看到宽阔的水域,地势也变得平坦。一座匾额题有“高士里”的路亭的出现,提示观者已经进入坐隐园范围。图1《环翠堂园景图》(部分),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经折装,每页24×33厘米,总长1485厘米。自右页往左依次为《环翠堂园景图》第1、2、3、4、5、26、27、28、29、30图,1-5为坐隐园外围山景,26-30为坐隐园主体园区即环翠堂所在地。
图1《环翠堂园景图》(部分),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经折装,每页24×33厘米,总长1485厘米。自右页往左依次为《环翠堂园景图》第1、2、3、4、5、26、27、28、29、30图,1-5为坐隐园外围山景,26-30为坐隐园主体园区即环翠堂所在地。第二段为第十至十五页,此段一般被认为是坐隐园的外部园区,在此可称之为“外园”。园林正门是一座气派的单檐歇山顶门楼,上题“大夫第”三字。园内布局规整,游客徜徉其中。画面下方是空旷的水面,整片园区似乎邻水而建。细看发现,外园与高士里两处的水域相通,随着画面的推进,水域的范围逐渐扩大,至洞灵庙附近,园林建筑消失,标志着“外园”的结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明居第、园林建筑风潮对版画创作风格的影响[J]. 蒋炜. 美术学报. 2015(01)
[2]燕云读书札记——晚明版画史文献新证二则[J]. 董捷. 新美术. 2011(04)
硕士论文
[1]从《环翠堂园景图》看明代休宁县坐隐园及其环境的营造[D]. 王冉.清华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15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1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