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占卜者》题材的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2 04:14
  本文研究的《占卜者》题材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喜闻乐见的题材。该题材在文艺复兴后期及随后的几个世纪,特别是17.世纪广泛流传。然而,历史的变迁让题材的意义掩埋在尘埃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占卜者》题材的图像进行研究,追问无法融入欧洲社会的吉普赛人,其形象为什么能进入艺术和视觉领域,成为艺术家表现的对象。另外,在绘画史中一度流行的吉普赛形象,与其历史中边缘身份的不对等,以及艺术家与历史学家对吉普赛形象的共塑等,都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章,主要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在表现吉普赛人的形象方面最为典型的《占卜者》题材进行图像梳理,着重阐释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占卜者》作品与《占卜者》题材生成的关系。本章分三个层次来进行阐释。首先,追溯该题材与欧洲十五、十六世纪的文学、戏剧人物原型、宗教道德说教故事等文本的图像关联及所受影响;其次,着重分析卡拉瓦乔创作的《占卜者》及其开创的题材图示;最后,论述受卡拉瓦乔影响的系列《占卜者》题材作品,揭示时代发展及共时性的文化综合作用。《占卜者》题材也经历了从借助于文本源头、形成固定程式、借题发挥,到最终成为纯绘画艺术的图像表达的过程。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占卜者》题材的图像研究


《女人、两个孩子和一个空白的盾》和《有胡须的男人和空白的盾》,《画师家庭读本》,约1475一1480年,波士顿美术馆

宇宙学,巴塞尔,木刻,画面


“席地而坐”的吉普赛形象,也表现了吉普赛人的某种职业特征—占卜者职业。在16世纪德国绘图师塞巴斯蒂安·明斯特的《宇宙学通用》’艺中有一张木刻画《吉普赛占卜者》(1552年,图1.2),描绘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占卜景象:画面中心一位吉一普赛老者正坐着为一位妇女占卜。显然,画面‘}“‘席地而坐”的老占卜者形象,作为画面中的一个符号,给作品奠定了一场吉普赛人占卜的基调。极为有趣的是,老占卜者身边围站着成对的“观众”,实际上是吉普赛男女正在给当地妇女手相占卜的描绘;画面左侧,一对身着华丽衣服的妇女和男子正以旁观者的态度,指点着发生的一切;画面远处的山坡_卜,两位士兵正在与凶猛

吉普赛人,罗马人,巴塞尔,瘟疫


假如巴塞尔的《吉普赛占卜者》还不足以表现“席地而坐”的吉普赛人占卜的职业特征,那么老彼得·勃鲁盖尔略带调侃意味的作品(1566年,图1.3),则以一种更为滑稽而又正式的方式,《圣施洗约翰的布道》描绘了吉普赛人的“席,3中世纪的后半期,瘟疫、战争、洪水和地震的预言充斥着欧洲国家,对危难的恐哄卜分坚实地扩展到了我们甚至想不到的领域。到十一六世纪初,源于罗马人的时代的一种原始的和民问的女巫妖术迷信,开始在意大利以外各地盛行;在意人利,16到一17世纪火占术、手相术等‘馒慢时兴。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浪子回头的时刻——世纪之交“精英文学”创作回眸[J]. 黄忠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4)
[2]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从卡拉瓦乔到库尔贝[J]. 常宁生.  艺术评论. 2009(09)
[3]试论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J]. 孙慧霞.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4]背起行囊独自旅行——论卡拉瓦乔的艺术[J]. 靖雷.  荣宝斋. 2008(06)
[5]17世纪法国文化形态和贵族沙龙[J]. 赵翠翠,秦武杰.  传承. 2008(18)
[6]从“事实”走向“真实”——浅析巴洛克艺术风格[J]. 李晖.  文艺研究. 2008(01)
[7]卡拉瓦乔的光影[J]. 杨晓见.  美术大观. 2007(07)
[8]两种成长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圣经》中的“浪子回头”与《好小伙儿布朗》之对比研究[J]. 祝小涵.  名作欣赏. 2007(10)
[9]巴洛克时期人文环境对艺术的影响[J]. 田静.  文艺研究. 2006(10)
[10]从巴洛克艺术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J]. 黄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

博士论文
[1]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 陈卫华.浙江大学 2008
[2]方法与对象[D]. 王菡薇.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反叛与超越[D]. 徐玉琴.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论旧约文学的戏剧性特征[D]. 骆悬.河南大学 2005
[3]烛影摇曳——浅析拉图尔的油画艺术[D]. 庞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25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25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