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的美学魅力
发布时间:2021-06-13 12:53
本文将“装裱美学”做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美学理论”与“装裱”的文化起源以及“装裱美学”的特征,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装裱文化及美学内涵并结合书画装裱特有的理论,通过对艺术学、绘画学、装裱理论的研究,将近几年装裱实践操作总结出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材料搭配、制作工艺、装裱款式、颜色搭配等有关装裱美学特征的七个方面。同时,本文将中国装裱与日本装裱在文化、款式、手法、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比较,阐明利弊,进一步表述了装裱美学的本质。
【文章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种样式绫子(图片由作者本人拍摄)
当今的装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观赏能力增强,装裱师根据画心颜色内容大胆设计格式的装裱款式,这样使用各种曲线的地方也比较多了。逐渐增加了装裱作品的多样化, 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形态各异的好作品。【图2-7】【图2-4】 【图2-5】 【图2-6)】 【图2-7】直线代表宣和装 直线与斜线 曲线抛物线形体 不规则性圆圈【图2-5 图2-6 图2-7】(作品均为自己设计装裱)
1、中国装裱室(取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2、日本装裱室【图 3-1】中日装裱室对比日本的书法绘画和书画装潢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作为东方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与中国艺术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款式上是以当朝宋代宣和装基础上演变的。宣和装与绍兴装等装裱技法在日本也得到了长期的沿袭,流传至今。中日两国在装裱品式与装饰材料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日本装裱与中国装裱传承关系是密切的。第二节 中日装裱款式异同中日书画装裱主要以挂轴的形式出现,中国的款式有一色裱、两色裱、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锦眉装、条屏等。日本则是袋装、台装、奴裱、唐式裱、明代裱、大和裱、文人裱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江户时期建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画的色彩美学研究[J]. 刘春霞. 学理论. 2010(19)
[2]日本装裱艺术浅析[J]. 赵莉.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01)
[3]当代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美[J]. 王峰,冯伟一.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11)
[4]装裱艺木之感悟[J]. 张悦. 美术大观. 2008(05)
[5]日本的书画装裱及其现代化——对日本“松鹤堂”的考察与思考[J]. 杨泽华. 紫禁城. 2008(02)
[6]谈书画装裱的历史与现实[J]. 王丹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7]日本装裱对中国古画的损害[J]. 米景扬. 艺术市场. 2007(07)
[8]日本书画装潢源流考[J]. 刘舜强. 中国历史文物. 2006(04)
[9]装裱的装饰功能[J]. 张俊. 艺术百家. 2006(02)
[10]解读中国书画装裱构成语言的审美特征[J]. 李晓鲁. 装饰. 2005(06)
本文编号:3227547
【文章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种样式绫子(图片由作者本人拍摄)
当今的装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观赏能力增强,装裱师根据画心颜色内容大胆设计格式的装裱款式,这样使用各种曲线的地方也比较多了。逐渐增加了装裱作品的多样化, 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形态各异的好作品。【图2-7】【图2-4】 【图2-5】 【图2-6)】 【图2-7】直线代表宣和装 直线与斜线 曲线抛物线形体 不规则性圆圈【图2-5 图2-6 图2-7】(作品均为自己设计装裱)
1、中国装裱室(取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2、日本装裱室【图 3-1】中日装裱室对比日本的书法绘画和书画装潢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作为东方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与中国艺术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款式上是以当朝宋代宣和装基础上演变的。宣和装与绍兴装等装裱技法在日本也得到了长期的沿袭,流传至今。中日两国在装裱品式与装饰材料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日本装裱与中国装裱传承关系是密切的。第二节 中日装裱款式异同中日书画装裱主要以挂轴的形式出现,中国的款式有一色裱、两色裱、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锦眉装、条屏等。日本则是袋装、台装、奴裱、唐式裱、明代裱、大和裱、文人裱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江户时期建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画的色彩美学研究[J]. 刘春霞. 学理论. 2010(19)
[2]日本装裱艺术浅析[J]. 赵莉.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01)
[3]当代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美[J]. 王峰,冯伟一.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11)
[4]装裱艺木之感悟[J]. 张悦. 美术大观. 2008(05)
[5]日本的书画装裱及其现代化——对日本“松鹤堂”的考察与思考[J]. 杨泽华. 紫禁城. 2008(02)
[6]谈书画装裱的历史与现实[J]. 王丹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7]日本装裱对中国古画的损害[J]. 米景扬. 艺术市场. 2007(07)
[8]日本书画装潢源流考[J]. 刘舜强. 中国历史文物. 2006(04)
[9]装裱的装饰功能[J]. 张俊. 艺术百家. 2006(02)
[10]解读中国书画装裱构成语言的审美特征[J]. 李晓鲁. 装饰. 2005(06)
本文编号:3227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2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