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4:20
佛教人物画创作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佛教人物画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宋元,对后世的佛教人物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在中国唐代的繁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唐代的统一造就了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思想的交流互融,社会文化环境为佛教人物画创作的兴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唐代皇室贵族对美术的需要较之前有所增加,这对佛教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唐统治者从治理国家的高度,结合佛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政策,为佛教汉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佛教汉化在唐代表现为儒、释、道三教之间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三教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趋势,后来禅宗的兴盛也进一步表明了佛教本土化的完成过程。佛教人物画创作兴盛始于魏晋时期,因此要了解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首先要分析佛教人物画的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本文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画创作作为一节进行描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佛画艺术家,佛教人物画开始拥有自己的风貌,这为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进一步本土化打好了基础。到了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逐渐脱离了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北宋摹本(局部)
色彩凝重。作者适应初唐统治阶级的愿望与要求,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的态度十分明确,此图也不画背景,侍从的体型也画得比帝王要小,线条尤显劲健,是典型的“铁线描”,与初唐墓室壁画一脉相承。这件作品的设色也与初唐墓室壁画近似,仅用朱、黑、白、绿等几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搭配,画面效果端庄凝重。在构图上吸取了印度佛教画法中的“主大从小”、“尊人卑小”的尺度原则,与《步撵图》一致。在色彩上受佛教的禅理的美学思想影响,人物服饰使用古雅的色彩,线条上显得稳重大气且富有变化,这点和唐代以前临摹印度佛教壁画式的装饰性的人物绘画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佛教的世俗化及禅理影响的结果。作为初唐时期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阎立本的画风也影响着后期的壁画画家的创作。如初唐时期第 220 窟壁画中的《帝王像》及盛唐时期第 10窟《帝王图》可以看出有同此图极为相近的画风。(图 4-2)
国之物象”就是说他所画的形象不是中原人的模样。尉迟乙僧的传世作品有《番君图》(图4-3)、《天王像》等等。潘天寿先生称尉迟乙僧的画技:“非特其技术,足与阎氏兄弟抗衡,实与初唐绘画上以新趋向之波动。”[1]意思讲的就是尉迟乙僧的画法、画技为唐代后来画风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尉迟乙僧的作品构图雄伟,匠意极险,具有新奇的艺术魅力。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运用于宗教艺术的壁画创作之中,使宗教壁画题材的内容贴近民间、世俗生活之中,是佛教人物画创作思路的进步与开拓。在表现技巧上尉迟乙僧更加擅长色彩的运用,以传统铁线描加上印度佛教中凹凸晕染法,使作品出现了立体空间感,而且他能熟练地运用笔墨技巧,线条变化刚中带柔,用张彦远的话说“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而经济得到了稳固发展的初唐也为此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条件,这一条件使得敦煌壁画的题材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仕女画——张萱、周昉与“绮罗人物”[J]. 张琦.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5)
[2]中国人物画之再认识[J]. 李文奎. 枣庄学院学报. 2008(04)
[3]“以丰腴为美”的唐代仕女画[J]. 邹满星. 唐都学刊. 2008(02)
[4]佛教给画中国化的启示[J]. 麻元彬.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5]试论佛教绘画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影响[J]. 朱平. 美术大观. 2007(10)
[6]禅画梳解[J]. 崔自默.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7(03)
[7]中国古代佛教人物画的民族化、世俗化演变[J]. 季宏伟,孙永奇. 美术大观. 2007(02)
[8]从敦煌壁画看佛教美术的中国化[J]. 马越颖,谭海平. 美术大观. 2006(10)
[9]唐代人物画的发展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启示[J]. 周春花. 艺海. 2005(06)
[10]浅析唐代绘画艺术[J]. 史亚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印度佛教对中国唐代人物画的影响[D]. 孙玉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9
[2]拈花微笑[D]. 刘志蕾.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论佛教在古代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 朱丰俊.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4021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北宋摹本(局部)
色彩凝重。作者适应初唐统治阶级的愿望与要求,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的态度十分明确,此图也不画背景,侍从的体型也画得比帝王要小,线条尤显劲健,是典型的“铁线描”,与初唐墓室壁画一脉相承。这件作品的设色也与初唐墓室壁画近似,仅用朱、黑、白、绿等几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搭配,画面效果端庄凝重。在构图上吸取了印度佛教画法中的“主大从小”、“尊人卑小”的尺度原则,与《步撵图》一致。在色彩上受佛教的禅理的美学思想影响,人物服饰使用古雅的色彩,线条上显得稳重大气且富有变化,这点和唐代以前临摹印度佛教壁画式的装饰性的人物绘画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佛教的世俗化及禅理影响的结果。作为初唐时期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阎立本的画风也影响着后期的壁画画家的创作。如初唐时期第 220 窟壁画中的《帝王像》及盛唐时期第 10窟《帝王图》可以看出有同此图极为相近的画风。(图 4-2)
国之物象”就是说他所画的形象不是中原人的模样。尉迟乙僧的传世作品有《番君图》(图4-3)、《天王像》等等。潘天寿先生称尉迟乙僧的画技:“非特其技术,足与阎氏兄弟抗衡,实与初唐绘画上以新趋向之波动。”[1]意思讲的就是尉迟乙僧的画法、画技为唐代后来画风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尉迟乙僧的作品构图雄伟,匠意极险,具有新奇的艺术魅力。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运用于宗教艺术的壁画创作之中,使宗教壁画题材的内容贴近民间、世俗生活之中,是佛教人物画创作思路的进步与开拓。在表现技巧上尉迟乙僧更加擅长色彩的运用,以传统铁线描加上印度佛教中凹凸晕染法,使作品出现了立体空间感,而且他能熟练地运用笔墨技巧,线条变化刚中带柔,用张彦远的话说“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而经济得到了稳固发展的初唐也为此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条件,这一条件使得敦煌壁画的题材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仕女画——张萱、周昉与“绮罗人物”[J]. 张琦.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5)
[2]中国人物画之再认识[J]. 李文奎. 枣庄学院学报. 2008(04)
[3]“以丰腴为美”的唐代仕女画[J]. 邹满星. 唐都学刊. 2008(02)
[4]佛教给画中国化的启示[J]. 麻元彬.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5]试论佛教绘画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影响[J]. 朱平. 美术大观. 2007(10)
[6]禅画梳解[J]. 崔自默.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7(03)
[7]中国古代佛教人物画的民族化、世俗化演变[J]. 季宏伟,孙永奇. 美术大观. 2007(02)
[8]从敦煌壁画看佛教美术的中国化[J]. 马越颖,谭海平. 美术大观. 2006(10)
[9]唐代人物画的发展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启示[J]. 周春花. 艺海. 2005(06)
[10]浅析唐代绘画艺术[J]. 史亚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印度佛教对中国唐代人物画的影响[D]. 孙玉娟.曲阜师范大学 2009
[2]拈花微笑[D]. 刘志蕾.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论佛教在古代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 朱丰俊.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4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6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