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萨宾妇女》与《格尔尼卡》的“碰撞”及对后世战争题材油画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1-07-13 06:10
本文从介绍战争题材绘画的起源入手,简要回顾了战争题材绘画的产生、发展以及战争题材绘画的概念与历史意义。通过引入两幅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战争题材油画作品,深入得进行分析和对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雅克·路易斯·大卫的《萨宾妇女》与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两幅同样表达战争题材的作品进行跨越时空的“碰撞”,借由“碰撞”进而产生“火花”,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两幅作品的对立与共鸣之处。文章第三部分将大师的默契与摩擦对于后世战争题材油画的影响进行概括总结。经由中国战争题材绘画创作的演变发展入手,从深层上探索《萨宾妇女》代表的传统绘画表现和《格尔尼卡》的现代革新表现手法对中国革命题材油画表现手法的启迪。最后延伸到中国当代战争题材油画的几点主要决定因素并展望未来。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希腊瓶画
图 1-1 希腊瓶画 图 1-2 波提切利 《维纳斯与战神》近代欧洲古典油画中军事题材作品规模宏大,以《维纳斯与战神》(图 1-象征爱的力量征服战争,表达爱与善,颂扬和平的神话主题曾在波提切利、罗内塞、鲁本斯、大卫等著名画家笔下反复出现。与军事有关的美术作品包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图 1-3),鲁本斯的《费顿的沦陷》,普桑的《耶撒冷的占领》,委拉斯贵兹的《布列达城的投降仪式》,戈雅的《5 月 2 日太门之战》,《5 月 3 日的枪杀》,大卫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萨宾妇女》,
图 1-1 希腊瓶画 图 1-2 波提切利 《维纳斯与战神》近代欧洲古典油画中军事题材作品规模宏大,以《维纳斯与战神》(图 1-2)象征爱的力量征服战争,表达爱与善,颂扬和平的神话主题曾在波提切利、委罗内塞、鲁本斯、大卫等著名画家笔下反复出现。与军事有关的美术作品包括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图 1-3),鲁本斯的《费顿的沦陷》,普桑的《耶路撒冷的占领》,委拉斯贵兹的《布列达城的投降仪式》,戈雅的《5 月 2 日太阳门之战》,《5 月 3 日的枪杀》,大卫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萨宾妇女》,籍里柯《骑兵军官》,德拉克洛娃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图 1-4),梅索尼埃的《法兰西之战》,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直至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另一种方式阐释了艺术家对于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表达出对和平的祈愿,均为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些重要的艺术史资源给予人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历史题材油画作品中悲壮气氛营造的特点[J]. 吕娜. 琼州学院学报. 2010(01)
[2]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思索[J]. 常凤霞. 大众文艺. 2009(23)
[3]普桑和毕加索比较研究[J]. 郝如冰,钟敏.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7)
[4]论当代科技与美术的背离及其张力[J]. 李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政治军事题材绘画的民族艺术资源[J]. 李永林. 美术. 2007(08)
[6]谈新古典画派与大卫绘画风格[J]. 曾珠碧. 东南传播. 2007(02)
[7]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民族艺术资源[J]. 李永林. 美术观察. 2005(09)
[8]庄严·理性·均衡——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达维特及其创作[J]. 陈慧琴. 阴山学刊. 2001(04)
博士论文
[1]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 王丰.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本文编号:3281512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希腊瓶画
图 1-1 希腊瓶画 图 1-2 波提切利 《维纳斯与战神》近代欧洲古典油画中军事题材作品规模宏大,以《维纳斯与战神》(图 1-象征爱的力量征服战争,表达爱与善,颂扬和平的神话主题曾在波提切利、罗内塞、鲁本斯、大卫等著名画家笔下反复出现。与军事有关的美术作品包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图 1-3),鲁本斯的《费顿的沦陷》,普桑的《耶撒冷的占领》,委拉斯贵兹的《布列达城的投降仪式》,戈雅的《5 月 2 日太门之战》,《5 月 3 日的枪杀》,大卫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萨宾妇女》,
图 1-1 希腊瓶画 图 1-2 波提切利 《维纳斯与战神》近代欧洲古典油画中军事题材作品规模宏大,以《维纳斯与战神》(图 1-2)象征爱的力量征服战争,表达爱与善,颂扬和平的神话主题曾在波提切利、委罗内塞、鲁本斯、大卫等著名画家笔下反复出现。与军事有关的美术作品包括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图 1-3),鲁本斯的《费顿的沦陷》,普桑的《耶路撒冷的占领》,委拉斯贵兹的《布列达城的投降仪式》,戈雅的《5 月 2 日太阳门之战》,《5 月 3 日的枪杀》,大卫的《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萨宾妇女》,籍里柯《骑兵军官》,德拉克洛娃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图 1-4),梅索尼埃的《法兰西之战》,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直至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另一种方式阐释了艺术家对于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表达出对和平的祈愿,均为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些重要的艺术史资源给予人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历史题材油画作品中悲壮气氛营造的特点[J]. 吕娜. 琼州学院学报. 2010(01)
[2]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思索[J]. 常凤霞. 大众文艺. 2009(23)
[3]普桑和毕加索比较研究[J]. 郝如冰,钟敏.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7)
[4]论当代科技与美术的背离及其张力[J]. 李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5]政治军事题材绘画的民族艺术资源[J]. 李永林. 美术. 2007(08)
[6]谈新古典画派与大卫绘画风格[J]. 曾珠碧. 东南传播. 2007(02)
[7]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民族艺术资源[J]. 李永林. 美术观察. 2005(09)
[8]庄严·理性·均衡——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达维特及其创作[J]. 陈慧琴. 阴山学刊. 2001(04)
博士论文
[1]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 王丰.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本文编号:3281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