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与重塑—解读巴塞利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发布时间:2021-07-20 19:5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回归具象的艺术,被称为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反对当时盛行的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创作模式,主张回归架上绘画,在过去的文化传统中寻求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本文以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为研究对象,他独特的表现性创作使重返架上的具象绘画成为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上下颠倒的图像探讨了艺术中具象与抽象的矛盾关系,倒置的形象消解了画面的主题与意义,迫使观众关注绘画的纯粹性。巴塞利兹在探索艺术内容、色彩与形式的自我语言的道路上所做的探索与创新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本文对于前辈独特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艺术意志”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借鉴和学习他的艺术精神,勤于思考,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进行积极探索。本文第二章从分析巴塞利兹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重点分析了德意志民族性格与艺术传统、二战与冷战对德国艺术的影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结合巴塞利兹不同时期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实例,分析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绘画语言技法的独特性。首先研究了其最具代表性的倒置画,然后对于构图风格独特的“片段画”进行...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乔治·巴塞利兹接下来我们分阶段对巴塞利兹的绘画创作历程进行一个梳理与总结,1957-1969年,
中的第一幅倒置画《倒立的森林》(Der Wald auf Kopf,1969)(如图3.1),他把整个作品上下颠倒过来,这种景象颠倒的表达形式令许多人惊叹不已,有些批评家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噱头。但是直到今天,他仍在进行着他的上下颠倒的画作,这已经成为他作品中最独特和最具决定性的特征。图 3.1 巴塞利兹《倒立的森林》250×190cm 布面油画 1969 年巴塞利兹倒置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绘画方面,另一个是在文学上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绘画方面所得的灵感主要来自马萨乔的《圣徒彼得的牺牲 of the Apostle Peter)(如图 3.2),画面中圣徒彼得被倒立的钉在十字架残忍的敲打他手上的钉子,他的双脚微微分开,被牢靠的钉在十字架为他提供了一个颠倒视觉世界的有力的灵感来源。文学家卡尔 格奥方面启发了巴塞利兹的艺术创作灵感,他在 1836 年撰写的关于诗人有过这样的叙述:他们倒立行走,和来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激那样:“籍里柯的《疯女》让我百看不厌”。由此可见,巴塞利兹独特艺术富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绝对不是一瞬间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表现主义绘画图式语言及精神性表达[J]. 丁山,单晓晓.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9)
[2]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碰撞——从傩面具艺术出发[J]. 金成岑. 美术大观. 2015(01)
[3]巴塞利茨的绘画[J]. 甘霞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03)
[4]北方大地的“生命呼吸”[J]. 水天中. 中国艺术时空. 2013(03)
[5]倒置的体验——从巴塞利兹看德国新表现主义[J]. 王磊. 巢湖学院学报. 2010(02)
[6]不应忽视欧洲文学中的日耳曼文化根基[J]. 张竹筠. 学术交流. 2007(02)
[7]对后现代艺术形式的思考[J]. 杨钢. 装饰. 2003(01)
[8]神秘奇诡的艺术魅力──《非洲雕塑》给人以启示[J]. 张南峰. 美术之友. 2000(04)
[9]巴塞利兹的收藏品巴塞利兹访谈录[J]. 周静人. 世界美术. 1996(02)
[10]激烈,但不野蛮——巴塞利茨访问记[J]. 冈特·恩格尔哈特,辛蔷,陈钢林. 世界美术. 1986(01)
硕士论文
[1]反思与变调格奥尔格·巴塞利兹艺术研究[D]. 李婷.南京艺术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293485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乔治·巴塞利兹接下来我们分阶段对巴塞利兹的绘画创作历程进行一个梳理与总结,1957-1969年,
中的第一幅倒置画《倒立的森林》(Der Wald auf Kopf,1969)(如图3.1),他把整个作品上下颠倒过来,这种景象颠倒的表达形式令许多人惊叹不已,有些批评家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噱头。但是直到今天,他仍在进行着他的上下颠倒的画作,这已经成为他作品中最独特和最具决定性的特征。图 3.1 巴塞利兹《倒立的森林》250×190cm 布面油画 1969 年巴塞利兹倒置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绘画方面,另一个是在文学上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绘画方面所得的灵感主要来自马萨乔的《圣徒彼得的牺牲 of the Apostle Peter)(如图 3.2),画面中圣徒彼得被倒立的钉在十字架残忍的敲打他手上的钉子,他的双脚微微分开,被牢靠的钉在十字架为他提供了一个颠倒视觉世界的有力的灵感来源。文学家卡尔 格奥方面启发了巴塞利兹的艺术创作灵感,他在 1836 年撰写的关于诗人有过这样的叙述:他们倒立行走,和来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激那样:“籍里柯的《疯女》让我百看不厌”。由此可见,巴塞利兹独特艺术富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绝对不是一瞬间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表现主义绘画图式语言及精神性表达[J]. 丁山,单晓晓.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9)
[2]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碰撞——从傩面具艺术出发[J]. 金成岑. 美术大观. 2015(01)
[3]巴塞利茨的绘画[J]. 甘霞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03)
[4]北方大地的“生命呼吸”[J]. 水天中. 中国艺术时空. 2013(03)
[5]倒置的体验——从巴塞利兹看德国新表现主义[J]. 王磊. 巢湖学院学报. 2010(02)
[6]不应忽视欧洲文学中的日耳曼文化根基[J]. 张竹筠. 学术交流. 2007(02)
[7]对后现代艺术形式的思考[J]. 杨钢. 装饰. 2003(01)
[8]神秘奇诡的艺术魅力──《非洲雕塑》给人以启示[J]. 张南峰. 美术之友. 2000(04)
[9]巴塞利兹的收藏品巴塞利兹访谈录[J]. 周静人. 世界美术. 1996(02)
[10]激烈,但不野蛮——巴塞利茨访问记[J]. 冈特·恩格尔哈特,辛蔷,陈钢林. 世界美术. 1986(01)
硕士论文
[1]反思与变调格奥尔格·巴塞利兹艺术研究[D]. 李婷.南京艺术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293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9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