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精神求索与审美创造:心学背景下的晚明画坛三大家合论

发布时间:2021-07-30 18:39
  晚明这一时间概念的界定是相对模糊的,历史学上的界定为万历元年(157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若从学术思想而言,则应当以隆庆为晚明起点,因为此时王阳明心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得以流行。从本文写作角度而言遵从后者更为适宜,同时这种划分也能将晚明画坛最具代表性三位画家:徐渭(1521-1599)、董其昌(1555-1636)、陈洪绶(1598-1652)都囊括其中。这一时期,王阳明心学以批判传统和追求自我的精神取得了数十年的辉煌,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显学。随着时代的变迁,王学经历了分化、融合、变异,王学末流渐流入空谈,批判精神丢失殆尽,失去诞生之初的意义,为挽救心学,修正派继起。在这样的社会思潮背景下,文人丽家的理论和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徐渭、董其昌、陈洪绶作为晚明画坛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同时也是受心学影响颇深的文人代表。本文以心学为切入点,探究心学对此三人各自人生理想、绘画理论、绘画创作的影响,在比较之中展现晚明三大家各自的个性特色及其与时代审美文化的共同嬗替、更迭、演化、提升的轨迹。以此展现晚明心学与晚明绘画的共同演化与发展状况,挖掘其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全文共分五个...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第1章 晚明心学与画学概说
    1.1 晚明心学
    1.2 晚明画学
第2章 中晚明过渡时期之心学与画学——徐渭
    2.1 徐渭心学师承
    2.2 徐渭画品特征
        2.2.1 造型:打破成法、舍形悦影
        2.2.2 笔墨:自由狂放、泼墨狂扫
        2.2.3 情感:强烈真诚、抒情写意
        2.2.4 师古:不读梅谱、信手拈来
    2.3 徐渭画学思想中的心学因素
        2.3.1 自然为宗、本色之真
        2.3.2 真性流行、愤乐发抒
        2.3.3 一超悟入、三教圆融
        2.3.4 突破束缚、狂者气象
        2.3.5 宜俗宜真、百姓日用
第3章 晚明自我顺适之心学与画学——董其昌
    3.1 董其昌的心学渊源
    3.2 董其昌的画论与画品特征
        3.2.1 程式与独创
        3.2.2 师古与师心
        3.2.3 正统与异端:“南北宗论”
    3.3 董其昌画品之心学内涵
        3.3.1 “良知”之真
        3.3.2 “自然”之悟
        3.3.3 “自得”之乐
        3.3.4 “圆融”之境
        3.3.5 “大人”精神
第4章 明末放任与修正中的心学与画学——陈洪绶
    4.1 陈洪绶心学师承
    4.2 陈洪绶艺术特色
        4.2.1 题材:现世之关怀
        4.2.2 师承:师古而有变
        4.2.3 造型:古拙而怪诞
        4.2.4 情感:真情与至性
    4.3 陈洪绶绘画风貌与心学背景之关系
        4.3.1 画里画外的经世之志
        4.3.2 师古不泥的求变之心
        4.3.3 奇崛突破的自我之境
        4.3.4 矛盾郁结的本心之情
第5章 晚明三大家的画学异同与晚明心学流变之关系
    5.1 各尊其心:徐渭、董其昌、陈洪绶的同中之异
        5.1.1 从徐渭到董其昌
        5.1.2 从董其昌到陈洪绶
        5.1.3 徐渭与陈洪绶——青藤屋中两重天
    5.2 以心为本:徐渭、董其昌、陈洪绶的异中之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士夫画”到“文人画”——钱选“戾家画”说简论[J]. 万青力.  美术研究. 2003(03)
[2]董其昌对历史和艺术的超越[J]. 何惠鑑,何晓嘉,钱志坚.  美术研究. 1993(01)
[3]文人画审美意识的价值取向[J]. 徐建融.  美术研究. 1988(01)

博士论文
[1]心学与徐渭艺术思想研究[D]. 张剑.中央美术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季本哲学思想研究[D]. 王巧生.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1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11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