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艺术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18:58
八十年代的中国连环画是连环画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三次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连环画对社会文化传播产生出的巨大影响力,这从当时连环画发行数量、受众群体、风格特征、艺术成就等方面都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来,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没有那种文化传播形式或载体可以达到如此普及的程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连环画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盛兴的局面,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政策以及连环画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为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资料与结合相关文献基础上,最后提出中心议题,从美术史学的视角,对八十年代时期中国连环画的状况、形成的原因、风格特征、美学思想和其价值进行系列的研究。其中,重点剖析了该时期连环画在题材内容、叙事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三方面的特征,以及与之产生出的巨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收集了大量八十年代时期中国连环画作品和理论研究相关资料,并作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运用美术史学、文化史学以及形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该时期的连环画作较深层面的剖析。综上所见,皆是关于连环画创作的一些具体研究,但从美术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来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多,尤其是缺乏对八十年代时期的连环画进行...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题材与叙事特征研究
2.1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题材内容
2.1.1 多种题材类型并行发展
2.1.2 现实主义题材比重加大
2.2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叙事特征
2.2.1 中国连环画的叙事特征
2.2.2 连环画叙事艺术的发展
2.3 传统叙事的衰落与新叙事的兴起
第三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艺术形式研究
3.1 线描类表现形式
3.1.1 单线白描形式
3.1.2 意笔线描形式
3.1.3 工笔重彩形式
3.2 水墨类的表现形式
3.2.1 单色水墨形式
3.2.2 彩墨水墨形式
3.3 西画类的表现形式
3.3.1 油画形式
3.3.2 素描形式
3.3.3 水粉、水彩形式
3.4 装饰类表现形式
3.4.1 黑白装饰形式
3.4.2 彩色装饰形式
3.4.3 年画装饰形式
3.5 其它类表现形式
3.5.1 版画形式
3.5.2 电影摄影形式
第四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艺术理论研究
4.1 连环画创作经验与理论研究
4.1.1 连环画学术研究机构加强
4.1.2 创作经验探讨
4.2 连环画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影响
第五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5.1 八十年代连环画研究的现实意义
5.1.1 连环画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
5.1.2 连环画艺术构成的形式美规律
5.1.3 连环画艺术创作的规律
5.2 八十年代连环画风格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重庆市特藏连环画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J]. 吴小蕊. 图书馆学研究. 2011(16)
[2]“文革”时期的中国连环画[J]. 陈志明. 美术教育研究. 2011(05)
[3]中国连环画叙事脚本的“文学性”诌议[J]. 沈其旺.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1(02)
[4]“文革”连环画研究的现实意义[J]. 彭婵. 大众文艺. 2010(24)
[5]改革开放三十年插画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研究[J]. 刘建理.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0(04)
[6]浅析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构成因素[J]. 王绮. 美术大观. 2010(09)
[7]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 刘明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8]小人书的前世今生[J]. 蔡小容. 长江学术. 2010(03)
[9]少儿图书馆连环画采编工作之我见[J]. 李宝燕. 图书馆论坛. 2010(02)
[10]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博士论文
[1]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D]. 沈其旺.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从文学到电影[D]. 巩蕊.信阳师范学院 2011
[2]新叙事绘画语言的研究[D]. 陶加祥.西安美术学院 2010
[3]新中国“十七年”北京大众的娱乐生活研究[D]. 周静.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文革”连环画的研究[D]. 彭婵.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漫画发展断层现象研究[D]. 白志如.浙江大学 2007
[6]明代木刻人物画题材与风格研究[D]. 刘虎.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0503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题材与叙事特征研究
2.1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题材内容
2.1.1 多种题材类型并行发展
2.1.2 现实主义题材比重加大
2.2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叙事特征
2.2.1 中国连环画的叙事特征
2.2.2 连环画叙事艺术的发展
2.3 传统叙事的衰落与新叙事的兴起
第三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艺术形式研究
3.1 线描类表现形式
3.1.1 单线白描形式
3.1.2 意笔线描形式
3.1.3 工笔重彩形式
3.2 水墨类的表现形式
3.2.1 单色水墨形式
3.2.2 彩墨水墨形式
3.3 西画类的表现形式
3.3.1 油画形式
3.3.2 素描形式
3.3.3 水粉、水彩形式
3.4 装饰类表现形式
3.4.1 黑白装饰形式
3.4.2 彩色装饰形式
3.4.3 年画装饰形式
3.5 其它类表现形式
3.5.1 版画形式
3.5.2 电影摄影形式
第四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艺术理论研究
4.1 连环画创作经验与理论研究
4.1.1 连环画学术研究机构加强
4.1.2 创作经验探讨
4.2 连环画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影响
第五章 “八十年代”中国连环画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5.1 八十年代连环画研究的现实意义
5.1.1 连环画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
5.1.2 连环画艺术构成的形式美规律
5.1.3 连环画艺术创作的规律
5.2 八十年代连环画风格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重庆市特藏连环画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J]. 吴小蕊. 图书馆学研究. 2011(16)
[2]“文革”时期的中国连环画[J]. 陈志明. 美术教育研究. 2011(05)
[3]中国连环画叙事脚本的“文学性”诌议[J]. 沈其旺.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1(02)
[4]“文革”连环画研究的现实意义[J]. 彭婵. 大众文艺. 2010(24)
[5]改革开放三十年插画艺术审美情趣的变迁研究[J]. 刘建理.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0(04)
[6]浅析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构成因素[J]. 王绮. 美术大观. 2010(09)
[7]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 刘明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8]小人书的前世今生[J]. 蔡小容. 长江学术. 2010(03)
[9]少儿图书馆连环画采编工作之我见[J]. 李宝燕. 图书馆论坛. 2010(02)
[10]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博士论文
[1]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D]. 沈其旺.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从文学到电影[D]. 巩蕊.信阳师范学院 2011
[2]新叙事绘画语言的研究[D]. 陶加祥.西安美术学院 2010
[3]新中国“十七年”北京大众的娱乐生活研究[D]. 周静.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文革”连环画的研究[D]. 彭婵.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漫画发展断层现象研究[D]. 白志如.浙江大学 2007
[6]明代木刻人物画题材与风格研究[D]. 刘虎.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0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3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