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米氏云山”画意领会与创作实践

发布时间:2021-08-09 00:31
  米芾、米友仁父子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山水画曾取法董源、巨然并作出创新,开创了山水画新的画风和面貌——“米氏云山”,“米氏云山”多运用横“米点”笔法作画,形成一种新的山水画皴法——“米点皴”,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其画风简洁、明了、干净、含蓄,多描绘出江南烟雨的空灵与清寂,为画面提供了天真浪漫的画面气息。论文分五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有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分别从早期山水画中的云山表现与演变,及米氏父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修养等多角度出发,探寻“米氏云山”画意形成的历史成因;第二章节对“米氏云山”的笔墨技法展开剖析,深入研究中国画写意方向,多方位探索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老庄等哲学思想,对“米氏云山”的意境表达做个人思考与感悟;第三章节是“米氏云山”对笔者创作的灵感启示,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米氏云山”,并结合自己绘画作品阐述所得到的技法经验和艺术感想,及对笔者将来的山水画创作方向的影响和思考。“云山”题材是山水画家热衷的题材形式,但米芾、米友仁的云山图开创了宋代山水画新风,其对后人影响深远,现如今,中国画创作中依然经常看到米氏山水的影子...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米氏云山”画意领会与创作实践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云纹图案

米芾,珊瑚


5图2《珊瑚贴》(局部)米芾活条件也为“米氏云山”形成打好基矗《宋史》列传中记载米芾“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①米芾的母亲曾作为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所以在米芾年幼的那个时候,因为他母亲的关系一直生活在衣食无忧、皇亲国戚的宫廷之中。因为米芾的出身,使其青年时期便在当时的朝廷之中谋得了官职。但是米芾正因为如此,也被当时世俗的学者视作“冗浊”的出身。他同时也是“宋四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考试中进士的人,在宋代官场上其对政治的野心不大,对于文事的专注和沉浸背离了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和与担当,虽未曾被卷入宋朝新旧两大政党的纷争,但被两大政党同时也被视为异类。宋代周烽《清波杂志》云:“襄阳米芾,在苏轼、黄庭坚之间,自负其才,不入党与。”②这也是从未被重用的一方面原因,他最大的官也不过是“服五品”的礼部员外郎。尽管如此,米芾也依然生活无忧,自幼的良好教育使其具有超前的文化修养,为其艺术道路打好基矗米芾、米友仁也曾供职于画院,这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仕途辗转使其领略了大好河山,为其山水画发展开拓的视野。(三)“米氏云山”形成需要全面的文化修养米芾集书画家、收藏家、鉴定家于一身。其中书法艺术上用功最深,其中行书颇有造诣。《宋史》中曾提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自谓“刷字”。“刷字”不仅在意义上是对米芾作品整体书法风格的真实反映,更是对米芾豪情壮志和性格的真实写照。在其绘画艺术上米芾虽不传于世,但是各种史书记载中皆高度赞扬了其绘画作品,在今天仍有迹可循。在米芾代表书法作品《珊瑚帖》(图2)中,整幅作品的书法布局被作者用描绘珊瑚的笔架将其图样隔开、其中这个笔架寥寥几笔将其形?

奇观,米氏云山


7二、“米氏云山”的艺术风格分析(一)“米氏云山”的技法特征米友仁的山水画真迹存世较多,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米氏云山”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潇湘奇观图卷》(图3)、《云山墨戏图卷》、《云山图》、《潇湘白云图卷》、《云山得意图卷》等,为后人更好去欣赏和研究“米氏云山”提供了重要宝贵资料。笔者根据现存世米友仁真迹观察,“米氏云山”作品画幅以长卷居多,画面处理一般以湿笔纸上渍染,后待纸未干透的状态下用稍浓的墨笔皴出其层次,以浓墨焦墨使其斑斑驳驳点簇于山头以下,上密下疏;呈现出形象生动的南方丘陵状。“云气”表现技法丰富,晕染留白外,米友仁用淡墨勾勒出灵芝如意状并加以渲染,有时留白与勾勒并用(图4)。树体常用一笔画,少用两笔勾,披麻皴山石,不勾只染烟云,“鼠足”点点树木,后用大浑点作叶。这样的树木画法与董、巨画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作者经过个人对素材的提炼创造,使得相同对象表达却变化不同。米友仁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充分表现了平淡天真、清致可掬的一面,这种以传统墨法为上的审美艺术实践,不以墨法取悦大众的艺术审美追求,而是针对北宋艺术家的体裁和绘画过于追求套路技巧大胆地提出质疑,在当时影响巨大。米友仁代表作《潇湘奇观图卷》中描绘了云雾迷幻,丘壑绵延的水墨奇境,图卷以图3《潇湘奇观图卷》米友仁图4《潇湘奇观图》局部临摹作者:刘格非


本文编号:3330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30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