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9:03
  本文以写意人物画中具有表现主义特征作品为基础,以对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融合与借鉴,当代写意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化创新式转型,才能逐步形成写意人物画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特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将对社会变革的寓意式回应、非理性自我情感的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作为三个分支点对当代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的表现形态进行具体研究。其次,在表现主义精神影响下写意人物画脱离了客观现实主义手法,用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表达画家主观情感,提倡画面结构的创新,探索笔墨的个性化语言同时强调画家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研究。再次是当代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的传达,强调主观意图,赋予写意人物画更多的精神概念。在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和发展中,有许多评论和讨论,也有许多艺术家的批评。通过分析和归纳这些富有表现力人物画的特征研究了写意人物画的创作特点。最后一部分则分析了当代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的价值。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写意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内涵研究


周思聪《矿工图》

矿工


态,压得透不过气的状态,她当时的创作受到不少人们的反对。当时有很多人反对,有人说我赶时髦。”①周思聪的《矿工图》(图1-1)不只是社会环境的再现,也是承担起了一位画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其特点不仅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还体现在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价值取向上——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追求个性化造型语言的特点,在实践中思考创新和突破,描述客观事物对人物心理的情感影响。这是一部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控诉人民受苦受难的里程碑式巨著。同时在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作《矿工图人间地狱》(图1-2)的人物造型中,画家大胆借鉴西方表现主义,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绘画的意境构成形式。画面被分割和重叠,展现了在沉重压力下破碎的灵魂,深刻描绘了受害者的无尽创伤。画家吸收了表现主义绘画语言采用大胆,夸张,变形,粗糙且坚硬表现人物造型,画面中构图是方形的,内容很密集。矿工的痛苦似乎从纸上溢出,这说明周思聪对时代的关怀之声是被当时普通工人的苦楚和磨难所打动的,这是画家体验生活和情感表达的创作理念。①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图1-1周思聪《矿工图》图1-2周思聪《矿工图人间地狱》

表现主义,人物画,情感,作品


潜意识,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以及对人的本质价值的关注,在其作品表达中具有理性的批判意义。从他们个人情感出发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历史环境。例如李津在早期的造型中追求极简主义,在构图上追求刺激和丰满,但是后来的作品不再是粗糙而又怪异的而是让自己进入现实生活,体验当代生活和社会矛盾给他们带来的经验和情感,这是当代表现主义写意人物画家和其他人物画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且与表现主义有一些共同之处。家庭生活琐事是李津所特有的绘画表现手法,例如《全家福》(图1-3),吃就是福是描述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他的画很少在主题选择上展现生活琐事,更多地表达自我生活经验和生活隐私追求一种寓意式调侃。李津教我们在这种状态下品味生活,通过对世界和个人生活环境同相对私密空间的描绘乃至对家中的欢乐和悲伤以及对所有事物的描绘,把生活中的点点滴图1-3李津《全家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平常生活酿就笔墨 素雅天成取象不惑——纪京宁现代人物画解读[J]. 肖素红.  中国艺术. 2016(02)
[2]梦魇:城市心象——李孝萱的水墨表现艺术[J]. 郎绍君.  中国艺术. 2014(03)
[3]柳暗花明:走向当代的新水墨[J]. 贾方舟.  文艺研究. 2014(01)
[4]意象的符号——王彦萍的画[J]. 易英.  东方艺术. 2012(19)
[5]表现性水墨艺术的兴衰及价值[J]. 朱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10(04)
[6]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 李小山.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9(01)
[7]刘庆和: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J].   东方艺术. 2007(15)
[8]我穿梭在三个主题之间 李孝萱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Z1)
[9]作为画画的人应该对艺术对社会有一种真诚 梁占岩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S4)
[10]表现性水墨与表现主义[J]. 丁密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99(06)

硕士论文
[1]情感与精神[D]. 王茜.鲁迅美术学院 2013
[2]中国表现性水墨人物画创作特征研究[D]. 胡萍.广西师范大学 2013
[3]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看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D]. 彭汝龙.首都师范大学 2012
[4]以墨传情[D]. 毕春艳.河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4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54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f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