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人画的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14:19
文章从文人画纵向历史脉络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文人画的创生、发展、成熟、终结以及怎样进入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并试图从这个过程当中逐渐认识到,现代情境当中,文人画是如何进行其转型尝试的。从东晋时代文人画开始发端、北宋中晚期正式宣告形成、元代文人画兴盛;到明清文人画占据统治地位,再到晚清的海派绘画和近代的岭南画派对传统文人画趣味的变革,本文试图理清文人画在整个历史流变中,那些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画派的成功和不足。并且针对这种不足,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转型观。那就是深刻地认识到,笔墨不仅仅是传统文人画的优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笔墨也寄托了某种人文关怀的现代特性。转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风格手法和现代心境等要素再行探索。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文人画的历史及其内涵研究
1.2.2 关于文人画创作与作品的本体研究
1.2.3 关于文人画的现代转型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第二章 关于传统文人画
2.1 传统文人画的历史发展概略
2.1.1 文人画的早期形态
2.1.2 文人画的鼎盛时期
2.1.3 后期的文人画
2.2 传统文人与传统文人画
2.2.1 传统文人的文化内涵决定传统文人画的外在形式——诗、书、画的融合
2.2.1.1 书与画
2.2.1.2 诗与画
2.2.2 传统文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决定传统文人画的内在特质
第三章 传统文人画的终结及其必然性
3.1 传统文人的终结必然导致传统文人画的终结
3.2 西方美术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画的统治地位
3.2.1 西画基本风格对中国画鉴赏观的入侵
3.2.2 传统写意被科学写实所取代
3.3 当代美术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知识结构
3.3.1 中国传统的师徒授受的教育模式
3.3.2 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新的教学体制和课程体系所取代
第四章 现代中国画转型的阶段
4.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三足鼎立时期(1840—1919)
4.1.1 海上画派
4.1.2 岭南画派
4.1.3 京津画派
4.2 从五四运动到建国——中西分野期(1919---1949)
4.2.1 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折衷派
4.2.1.1 徐悲鸿
4.2.1.2 林风眠
4.2.2 以黄宾虹、齐白石为代表的传统派
4.2.2.1 黄宾虹
4.2.2.2 齐白石
4.3 从建国到当今——转型多元期(1949 至今)
4.3.1 苏联、文革影响下的中国画转型
4.3.2 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的中国画转型(80 年代—当今)
4.3.3 当今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各个群体
4.3.3.1 新文人画派
4.3.3.2 现代实验水墨
4.3.3.3 当代学者型画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381272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文人画的历史及其内涵研究
1.2.2 关于文人画创作与作品的本体研究
1.2.3 关于文人画的现代转型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第二章 关于传统文人画
2.1 传统文人画的历史发展概略
2.1.1 文人画的早期形态
2.1.2 文人画的鼎盛时期
2.1.3 后期的文人画
2.2 传统文人与传统文人画
2.2.1 传统文人的文化内涵决定传统文人画的外在形式——诗、书、画的融合
2.2.1.1 书与画
2.2.1.2 诗与画
2.2.2 传统文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决定传统文人画的内在特质
第三章 传统文人画的终结及其必然性
3.1 传统文人的终结必然导致传统文人画的终结
3.2 西方美术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画的统治地位
3.2.1 西画基本风格对中国画鉴赏观的入侵
3.2.2 传统写意被科学写实所取代
3.3 当代美术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知识结构
3.3.1 中国传统的师徒授受的教育模式
3.3.2 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新的教学体制和课程体系所取代
第四章 现代中国画转型的阶段
4.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三足鼎立时期(1840—1919)
4.1.1 海上画派
4.1.2 岭南画派
4.1.3 京津画派
4.2 从五四运动到建国——中西分野期(1919---1949)
4.2.1 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折衷派
4.2.1.1 徐悲鸿
4.2.1.2 林风眠
4.2.2 以黄宾虹、齐白石为代表的传统派
4.2.2.1 黄宾虹
4.2.2.2 齐白石
4.3 从建国到当今——转型多元期(1949 至今)
4.3.1 苏联、文革影响下的中国画转型
4.3.2 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的中国画转型(80 年代—当今)
4.3.3 当今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各个群体
4.3.3.1 新文人画派
4.3.3.2 现代实验水墨
4.3.3.3 当代学者型画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381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8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