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因”与“礼”: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2 09:35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高度成熟,其建筑点景亦吸收“界画”的完善技法,以“写真”、“外师造化”、“传移模写”的自然创作观以达“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模式,表现出了深层的“因礼”文化内涵。文本从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形成渊源着手,分析其深藏的“因礼”美学观,提炼出其范式归结,即建筑点景的类型和景域特征。并从景、形、情的艺术三结构角度对建筑点景的“因礼”文化做进一步剖根探源:阐释“因”、“礼”、“因到礼”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应物象形、通德类情、应目会心;其转化过程为识物、感物、应物、凝形、形神兼备、立象尽意、天真情趣。故可知,“因礼”乃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美学根源、文化底蕴。因而,建筑点景必对五代北宋山水画产生或画龙点睛、或言志明理、或畅神抒情等作用,也势必对其后山水画建筑点景产生开陈启后的影响。文章侧重于对山水画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的研究,并结合点景建筑的景物构成、空间审美等技法层面的研究方法,较为深刻的阐释了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图像、图示的深层内涵,自然比德的象征意义以及画家的审美心理判断等。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2 研究方法
    3 重要定义界定
    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范式归结:建筑点景类型和境域特征
    1.1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形成渊源
    1.2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蕴含的"因礼"美学观
        1.2.1 "因"、"礼"视界
            一、"因"
            二、"礼"
        1.2.2 "因礼"美学观的内涵
    1.3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类型
        1.3.1 "因"的景物构成方式
        1.3.2 "礼"的体制构成方式
            一、单体构成类型
            二、庭院构成类型
        1.3.3 "因礼"文化构成方式
            一、山水清灵
            二、天上人间
            三、天人合德
            四、象天法地
            五、综合型
    1.4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境域特征
        一 高度格制礼法性
        二 高度空间美感性
        三 高度审美意向性
        四 高度自然回归性
第二章 剖根探源:应物象形、通德类情与"因""礼"的双重诉求
    2.1 景、形、情的"因礼"价值取向
    2.2 景、形、情的迪承转换原理
        2.2.1 应物象形:"景"到"形"体现"因"的迪承原理
        2.2.2 通德类情:"形"到"情"体现"礼"的转换原理
    2.3 应目会心:"因"到"礼"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 开陈启后: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影响
    3.1 传移模写:回归自然的创作观
    3.2 情景交融:造境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J]. 杨青,刘磊,张方.  山西建筑. 2007(33)
[2]“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J]. 陈载舸.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建筑聚落的构成形态研究[J]. 马烨,张达,乐音.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对山水国画中应物象形理论的思考与探析[J]. 金长安.  艺术百家. 2005(01)
[5]论宋代理学与“远”、“逸”、“韵”对艺术思维的双重影响[J]. 金丹元.  文艺理论研究. 2003(04)
[6]谈园林艺术中的点景[J]. 白钊义.  山西建筑. 2003(03)
[7]中国传统园林的点景艺术[J]. 梁敦睦.  中国园林. 2000(06)
[8]园林点景艺术浅析[J]. 雷小军.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9]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J].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10]建筑造型动态性的分析与研究──构成要素与建筑造型动态性[J]. 欧阳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01)

博士论文
[1]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 李建斌.天津大学 2008
[2]建筑与气候[D]. 陈飞.同济大学 2007
[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 孟彤.中央美术学院 2006
[4]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 白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393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93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