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夏木垂阴》图解析及创作思考
发布时间:2021-10-08 14:47
研究传统是学习中国绘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的必要条件。审视中国绘画史,“托古改制”,“借古开今”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已成为中国文化历久不衰的智慧体现。本文以董其昌《夏木垂阴》图为例,分析其“复古”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揭示出董其昌对于传统的独特性继承和发展;以创造性的“仿”追求笔墨形式的变革,“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开创至宋元以来新的审美范式。反思当今山水画及个人创作,审视经典,体认传统,从中寻求符合时代艺术发展的契机,以期说明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607年夏木垂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生动且具有韵味。此图未题年款。邱士华在《象外之致——董其昌的绘画》中,推测此图为 1620 年中晚期所作①。张以国在《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释言中说“约 1635 年作”,未提及依据②。我查阅了《董其昌书画录》、《董其昌年谱》、《董其昌系年》均未找到此幅踪迹。我认为《夏木垂阴》图应该是董其昌 1631 年以后集大成后的风格面貌,乃①邱士华. 象外之致——董其昌的绘画[A].李玉珉,何炎泉,邱士华编.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5:321.②张以国.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图 2 夏木垂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3 1631 年 溪山清樾图天津博物馆藏
1631年溪山清樾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画意象精神的悄然缺失——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观后感[J]. 朱国平. 中国美术研究. 2015(01)
[2]龚贤与董其昌“复古”思想之比较[J].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2)
[3]晚明画坛宗主董其昌对中国山水画法贡献探析[J]. 张宠. 兰台世界. 2014(09)
[4]浅析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J]. 王雪峰. 美术界. 2011(07)
[5]从“中国美术观”的缺失反思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J]. 张桐瑀. 美术观察. 2010(10)
硕士论文
[1]论如何理解与运用董其昌《青弁图》[D]. 胡圣元.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从“积劫成佛”到“一超直入”[D]. 孔燕.中央美术学院 2009
[3]依古创新——董其昌的艺术及其影响[D]. 张宏伟.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董其昌以书入画现象研究[D]. 何毅.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4377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607年夏木垂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生动且具有韵味。此图未题年款。邱士华在《象外之致——董其昌的绘画》中,推测此图为 1620 年中晚期所作①。张以国在《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释言中说“约 1635 年作”,未提及依据②。我查阅了《董其昌书画录》、《董其昌年谱》、《董其昌系年》均未找到此幅踪迹。我认为《夏木垂阴》图应该是董其昌 1631 年以后集大成后的风格面貌,乃①邱士华. 象外之致——董其昌的绘画[A].李玉珉,何炎泉,邱士华编.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Z].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5:321.②张以国.以古为新:晚明的艺术与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图 2 夏木垂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3 1631 年 溪山清樾图天津博物馆藏
1631年溪山清樾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画意象精神的悄然缺失——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观后感[J]. 朱国平. 中国美术研究. 2015(01)
[2]龚贤与董其昌“复古”思想之比较[J].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2)
[3]晚明画坛宗主董其昌对中国山水画法贡献探析[J]. 张宠. 兰台世界. 2014(09)
[4]浅析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J]. 王雪峰. 美术界. 2011(07)
[5]从“中国美术观”的缺失反思当代中国画发展现状[J]. 张桐瑀. 美术观察. 2010(10)
硕士论文
[1]论如何理解与运用董其昌《青弁图》[D]. 胡圣元.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从“积劫成佛”到“一超直入”[D]. 孔燕.中央美术学院 2009
[3]依古创新——董其昌的艺术及其影响[D]. 张宏伟.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董其昌以书入画现象研究[D]. 何毅.河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4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2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