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07:13
  隐逸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情结与不朽的精神主题,山水画是隐逸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文人不满社会现实而隐逸于自然山林,去追求内心的清静,将面对山水林泉所产生的感受和领悟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出现带有隐逸情结的隐逸山水画。本篇论文以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隐逸山水图式后隐含的画家的情感语言,探究画家对自身隐逸山林的情感表达,对出世、入世之间的抉择。论文第一章阐述了隐逸与隐士的概念,解读了隐逸文化的历代发展渊源及隐逸文化与山水画的关系。第二章分析了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形成的人文环境,根据明代早期、中期不同的隐逸表现概括为明早期的“道隐”与明中期的“市隐”。第三章结合明代早中期隐逸画家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对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行研究,包括隐逸笔墨表现和隐逸构图技法两小节。根据明代早中期的隐逸山水画作品归纳出笔墨上苍茫秀润与疏淡简逸的的笔法墨法。构图上主要是尚平远、深远的构图布局,以及对元代倪瓒“三段式”构图的借鉴。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的造境特色,包括“营空寂之意”的隐逸意境和“寄隐逸之思”的退隐精...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研究


图3-2)《庐山高图》?JE是这样的对?比处沈周纸本设色193X98cm分'明,浓淡兼用,理的很是精妙

墨色,山体,浓淡,庐山


个画面以渲染的方式营造了墨色气息浓厚、富有变化的幽深淡远的整体氛围。王??绂具有渲染力的笔墨灵气而生动,通过画中的笔墨来传达自身内心对理想隐居生??活的期许,也使观画者们如同身临其境。??;?::?■??沈周的《庐山局图》(图3-2)构图局远,气势檢瞒。??溪边山石上的古树苍劲有力,画中的山体高峻巍峨,瀑布??从画面中部山石之间倾泻而出,在浓厚墨色的山体间衬得??I?格外清冷。远处的山峰高低不一,险峻陡峭。画中岩石上??翻古松高大挺拔,岿然挺立。沈周前期的细笔风格使其??i?hJlj在刻ii树木和枝叶时格外周详,节奏紧密。古松的轮廓为??中锋淡墨勾画,再以浓墨反复勾勒,层层叠叠,使松树显??现出苍老硬挺葱郁,历经风霜的外貌。画上松叶尖锐麵??賴绕荡猶權叶不同力度關笔,歷雛品对比鲜??明,活泼灵动。醒酬的山体为披麻皴勾麵出,又选??脏麵繁■耗_法,__石紐反复的皴??擦,密密麻麻的用笔,浓密而又繁琐,使山体仿佛厚如+??Wi?毛,密密苍苍。??ij面墨色浓淡相互并用,浓重的苔点排列得紧密w??序,{吏下方的岩石格外浑厚有力。麵面中间的一山体#??7分虽也是以细笔中锋侧锋转换勾画皴擦而出,重复的笔&??依旧如牛毛般轻细,但较酬的山体来说,这块山石的刻??mffmS画显得略雅淡清简,苔点也略细小淡雅,墨色略浅、淡。??(图3-2)《庐山高图》?JE是这样的对?比处理,画中的'浓淡对比更加明显,?次??沈周纸本设色193X98cm分'明,浓淡兼用,墨色上■的经营位置f合如I其分,细节处??理的很是精妙。浓重峻厚的两侧山体使得中间的山石分??外清透与瀑布遥呼相应。??仔细观看还发现,在画面下方的一坡石处有一位隐

明代早中期隐逸山水画研究


图3-4)《桐荫乐志图》??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吴门画家山水画中的隐逸主题与表现图式[J]. 毛秋瑾.  装饰. 2017(03)
[2]明代沈周另类隐逸探究[J]. 杨等华,金伟.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3)
[3]中国古代文人隐逸题材山水画刍议[J]. 周云.  大舞台. 2013(05)
[4]林泉高逸:中国绘画中的高士形象和程式[J]. 裴瑞欣.  艺苑. 2010(05)
[5]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J]. 张德建.  中国文化研究. 2007(03)
[6]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J]. 左东岭.  文学评论. 2006(03)
[7]论明初的吏治[J]. 郭厚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1)

硕士论文
[1]中国山水画中的隐逸情结[D]. 田苗.长江大学 2019
[2]明代对倪瓒绘画的接受[D]. 过天翊.四川师范大学 2017
[3]隐逸语境下的明代文人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D]. 康娟.安徽师范大学 2017
[4]丘园养素[D]. 陈昊.江西师范大学 2015
[5]明清时期山水画派研究[D]. 张晴晴.鲁东大学 2014
[6]明代渔父题材绘画研究[D]. 徐明.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论明末清初隐逸画风[D]. 华田子.华东师范大学 2013
[8]论明代中后期吴中纪游山水画的兴盛与文人审美趣味的嬗变[D]. 时浩.扬州大学 2012
[9]心灵的映像—隐逸文化与明代山水画风的嬗变[D]. 杨少青.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0]元末明初隐逸研究[D]. 李方.北京语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8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8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