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山水画对汉代画像石的借鉴

发布时间:2021-11-18 23:23
  本文根据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特质和形式语言特点,以“形”、“意象”、“隐喻”、“象征”以及“整体观”作为基本视角,来分析判断当代山水画创作可资借鉴的视觉资源,并尝试论证汉代画像石“简约质朴、气势古拙”的整体艺术特点,可以为当代山水画带来纯正的中国本土艺术精神的主要论点,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来印证这一观点。中国的传统山水绘画从最初单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陪衬,到独立的绘画形式,再发展到代表着传统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画科,其表现语言和形式已经蔚为大观,尤其是85美术运动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了西方当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再到回归传统的自我重塑。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中国传统山水画由于其特定的材料属性和长久以来形成的逻辑思维,想要注入新的活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中国山水画应该更多地吸收传统文化结合当代艺术理念,从而拓展自身的艺术形象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当代山水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呈现出重技法轻思想、重效果而轻传统,内容浅显空洞、格调甜腻庸俗的流弊。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之一是回望更为广泛的传统,汉代画像石就是优秀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雕塑的基础上为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尤... 

【文章来源】: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当代山水画对汉代画像石的借鉴


巫医诊病东汉Fig.2-1.theEasternHanDynasty

南阳,画像石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汉代画像石的审美基础和艺术风格5不可分割但又相互关联,在汉代人的观念当中共同构成一个现实与虚幻相统一的理想世界。在现世间的人们虽然幻想升仙与天同寿,但终不可及,故只能以“死”的形式暂时屈身于地下阴间,待到时机成熟便升到昆仑山仙界后获得美好生活。由此便看出汉代的神仙方术再结合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谶纬观念等共同作用下,对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汉代画像石造型特征的审美基矗2.2独特的艺术风格2.2.1浪漫与灵动学界普遍认为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汉代依然延续了楚地的浪漫精神。而楚汉浪漫主义精神是两汉美学思潮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汉代造型艺术的主要特质,南阳地区的画像石就体现了这一风格特征,其构图疏朗、形态简约,灵动之余又有些许神秘韵味,着重表达物象的神采和气韵。夸张意象的造型与神采浪漫的形式正是传统中国画所讲究的“气韵生动”的最初体现。图2-2羽人南阳麒麟岗Fig.2-2<Featherman>NanyangKirinGang在刻画手法方面采用粗犷、概括的雕刻方法,舍去细节,追求整体形似,把线条的艺术感染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拙中寓巧、生涩质朴的形式美感。这种富有强烈韵律的线条造型语言同样和中国画的“笔墨”有着共通之处,所谓“笔精墨妙”是也。

画像,画像石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汉代画像石的审美基础和艺术风格62.2.2端庄与繁密图2-3东王公六博游戏宴饮画像Fig.2-3<PortraitofEastKingLiuBoGameandBanquet>(图片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画像石由于石材质地的不同,所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大差别,以山东地区画像石为例,山东多产青石,质地比较细密,能够做到较多地表达形象的细节刻画。这一地区的画像石题材大多来自历史故事,比如“节孝”、“尊卑”等人伦教化内容,其构图形式紧密、形态端庄、富有理性的配置和设计,形象造型准确、典雅,人物车马排列紧密,同一形象的重复出现使画面效果规整化,就像现代的图案设计一样,富有强烈的装饰感。比较有特色的是以阴刻为主的石刻线画,将人物或动物的毛发都刻绘出来,所表现出来的线条精细婉转,自由飘逸,与后来的“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类似。另外还有武氏祠的画像石也具有突出的画面效果,尤其是对画面空间的安排和背景的留白处理颇具特色,凿刻纹理细密精致,让本来就富有变化的背景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质感。整体来看山东地区的画像石端庄繁密的艺术风格以及对背景和布白的艺术处理手法非常值得如今的主题性绘画和当代工笔画来借鉴与参考。2.2.3淳厚与古朴通常我们以拓片的形式来对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而拓片大多都是黑白效果,但是真实的画像石是有色彩的,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就属陕北地区的画像石了。虽然只有简单的朱红、绿色、赭石、白色、黑色五种颜色,但是经过汉代工匠们高超的驾驭画面的能力和朴实的色彩搭配观念,将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在色彩的营造上独具一格。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 袁野.中央美术学院 2011

硕士论文
[1]经营位置 画之总要[D]. 张玮.中央美术学院 2018
[2]汉画像石写意性研究[D]. 郭玲玲.重庆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03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03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