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逸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11-19 23:48
  逸格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它有着广泛而又扎实的哲学基础。可以说逸是源于庄子精神的,在禅宗思想、儒家思想和理学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它一点一点的成长壮大,最后成为了中国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逸”被用来形容一类人的精神品格,这类人被称为逸民,他们向往自由,热爱自然,心无尘垢,具有隐遁、节行超逸等特点。随后,“逸”又被运用到艺术品评领域,并于宋代正式确立了其在中国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地位。它之所以能区别与其它画品成为最高品格,是因为逸格强调的是创新性与笔墨之外的意蕴和境界,而这些都是不可模仿的。绘画中的意蕴和境界其根源是画家的人品,这也是逸格的特殊之处,它对绘画创作主体的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代的绘画大家都注重绘画的创新性与提高自身的修养(人品),而这两点就是逸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逸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


宋米莆《春山瑞松图》是描绘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并通过云雾来表现春山的湿润与静谧

赵孟


图3.2元赵孟顺《鹊华秋色图》赵孟顺在《鹊华秋色图》这幅作品中采用的是平远的构图形式,“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压迫感。用墨较淡,其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在《鹊华秋色图》中的种种物象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一派苍凉而又不失秀逸的秋景点写于纸上。在这片一望无际的景色中,最突出的就是位于画面两端高耸的华不注山和平缓的鹊山。《鹊华秋色图》在构图上分为三段,但这三段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高低错落、跌宕有致的排列。右边一段以尖峭高耸的华不注山为主体景物,山脚下密集排列且呈垂直状的稚松,使华不注山的坡度得以凸显,稍近处平行排列着三棵林木。中间一段处于画面最低处,描绘的是近景,以汀诸和树木为主,画中近景的树木在画面中被描绘的较为高大,树木的顶端与远处的地平线有数个隐隐约约的交点。左边一段的画面并没有与右边的画面相对称,而是被作者处理成一个弧形,景物就沿着这个弧形排列,从近景的小舟和渔翁,蜿蜒到隐现于林木间的山舍、小羊和渔网,最后到达最远处的鹊山。满地蔓延的芦苇将这三段景

赵孟,白描,水墨山水,董源


图3.3元赵孟倾《水村图》从五代和北宋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在元代被白描笔调的渴笔山水画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此画风之先例者,可以以赵孟顺的《水村图》为代表。此图兼具水墨和白描之特性,其山体继承董源与巨然的披麻皱,以干笔俭墨为之。相比而论,《水村图》比《鹊华秋色图》的皱法更加疏放,书意化更浓。同时采用了江南样式的水墨山水画之构图,并裁剪了董源《寒林重汀图》的远景水平线之表现技法,水村汀州的描绘是全图的重心。在用笔上,它不同于白描用笔,而是以笔腹擦出块面状,这与水墨用笔相通。但在用墨上,它尽可能地减少水分,使笔势有欲断不断拼一孚金留滚报毅瓜铸瞬邵炙索震、群挑姗俄羚巍撇姗料、。一群一礴扩储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北宋文人画[J]. 邓乔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506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06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a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