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画中九友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0:21
  《画中九友歌》是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其形制仿杜甫《饮中八仙歌》,各以数句描摹了九位当时颇具声誉的文人画家。由其传播广泛,后世又有次韵或仿拟其诗的作品。又因诗歌中所涉文人画家知名度颇高,近代中国画界更有以吴湖帆为代表的画家专以“画中九友”为名目搜集刊印画册。一首诗歌在成诗及流传中,于文坛、画界皆产生一定影响,是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而通过对该诗成诗乃至后世流传情况的考察,不仅可以明晰诗歌在形制上的传承与开创,更可以自该诗的传播情况考量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全文由绪论,正文及余论三个部分组成。 绪言部分阐述论题研究对象、目的及研究意义,理清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正文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的论述重心在诗歌本体,结合吴伟业生平及有关文献材料考证了诗歌成诗时间、成诗背景及作家创作心态。按《梅村家藏稿》收诗排序,证该诗创作于顺治十三年七月间,时吴伟业受清诏于京任国子监祭酒。又考察其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与诗人生活经历,知诗人意在借此九人遣其不能全节之恨,无奈仕清之悲,归隐田园之盼。 第二章重点考证诗歌涉及人物的交游状况,分梅村与九友交游考与九友间交游考两部分,得...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九友歌成诗情态考
    第一节 版本流传与成诗时间
    第二节 作家心态和创作背景
    第三节 诗意解析与文化内涵
第二章 九友歌人物交游考
    第一节 梅村与九友交游考
    第二节 画中九友交游实考
    第三节 画中九友合称澄释
第三章 九友歌传播影晌考
    第一节 诗歌体式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诗歌续作与画册集印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吴伟业失节后的心灵悲歌[J]. 郭修敏.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6)
[2]吴伟业与复社关系考论[J]. 李忠明.  江海学刊. 2010(06)
[3]《梅村家藏稿》文献史料价值评析[J]. 阚红柳.  清史研究. 2010(02)
[4]王鉴生年考[J]. 李安源.  齐鲁艺苑. 2010(02)
[5]杨文骢与马士英亲眷关系的新考证[J]. 陈昌繁.  贵州文史丛刊. 2009(03)
[6]计东《上太仓吴祭酒书》涉及的若干史实考释[J]. 李忠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8(04)
[7]怡园画社记事[J]. 张仲和,樊宁.  苏州杂志. 2008(04)
[8]吴伟业的痛苦内容和解脱方式[J]. 牟立为.  宜宾学院学报. 2007(07)
[9]论王时敏的书画交游与画学思想[J]. 吕少卿.  艺术百家. 2006(03)
[10]吴伟业的悼亡情绪和遗民心态——以金陵怀古诗与北上感怀诗为例[J]. 秦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研究[D]. 陈凯玲.浙江大学 2011
[2]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D]. 韩雪岩.清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董其昌的生平和家世述论[D]. 吴耀明.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流芳论考[D]. 李柯.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3]《桃花扇》中侯方域、杨龙友形象考论[D]. 吴喆.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程嘉燧诗歌研究[D]. 黄凌云.安徽师范大学 2007
[5]程嘉燧诗学研究[D]. 李东海.安徽大学 2006
[6]董其昌文人画艺术研究[D]. 张宠.河北大学 2005
[7]清初画家王鉴归派考[D]. 赵国强.中央民族大学 2005
[8]清初正统画派缘起[D]. 李月林.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18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718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