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在我油画创作中的实践与认识
发布时间:2023-03-24 05:25
巴尔蒂斯认为“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看见的,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不仅仅在现实中,写实绘画中也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抽象因素。无论从艺术的本体上,还是从艺术发展史上看写实绘画中抽象因素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本文根据绘画中的线性结构将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归纳为直线结构与曲线节奏。古典写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中也包含着直线结构与曲线节奏。这两种线性结构的极致发展最终孕育出了抽象构成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它们的代表分别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从古典写实到纯抽象的出现,沿着这两条线索,并结合自己油画创作中的实践与认识,着重研究写实绘画作品中的抽象因素,探究其中抽象因素存在的必然性、重要性以及写实绘画中抽象因素逐步加深的过程。这样一种转变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体现。从直线结构可以看到这样的构图方式表达的是一种理性精神,与此相对的,曲线节奏表达的是一种情感精神。在创作中,有时候表现手法上的无意识状态,例如用笔时的无意识状态,也就是非主观的想法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绘画中形成抽象因素的重要原因。这些无意识的痕迹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并且也常常以直线或曲线的形式出现。合理使用这两种线性结构有助于达...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研究现状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3 切入点
第一章 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的必然性
1.1 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的必然性
1.1.1 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1.1.2 分别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必然性
(1)在具体的现实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多抽象因素
(2)从理论上分析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出现的必然性
1.2 从线性结构来看这种抽象因素
1.2.1 从直线结构来看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1.2.2 从曲线节奏来看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第二章 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1 写实绘画中出现的抽象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2.2 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在创作中有助于达到创作目的——表现画面背后的精神
2.2.1 直线结构包含着一种理性精神
2.2.2 曲线节奏包含着一种情感精神
第三章 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
3.1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过程是漫长曲折的
3.2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过程
3.2.1 从哲学上内外因的关系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1)从内因上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2)从外因上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3.2.2 在创作中看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过程
(1)是要描摹自然还是要超越自然呢?
(2)当准确与再现的兴趣减少时,对抽象进行的思考
(3)在审美上,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第四章 在我创作中的实践与体验
4.1 自然与抽象的关系
4.1.1 既要向自然学习又不能描摹自然
(1)在研究传统上
(2)到自然中寻找灵感
4.1.2 在描绘自然时加入的抽象因素
4.1.3 无意识的过程是形成抽象因素的重要原因
4.2 创作的心情与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9533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研究现状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3 切入点
第一章 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的必然性
1.1 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的必然性
1.1.1 几个关键词的界定
1.1.2 分别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必然性
(1)在具体的现实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很多抽象因素
(2)从理论上分析写实绘画中出现抽象因素出现的必然性
1.2 从线性结构来看这种抽象因素
1.2.1 从直线结构来看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1.2.2 从曲线节奏来看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
第二章 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2.1 写实绘画中出现的抽象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2.2 写实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在创作中有助于达到创作目的——表现画面背后的精神
2.2.1 直线结构包含着一种理性精神
2.2.2 曲线节奏包含着一种情感精神
第三章 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
3.1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过程是漫长曲折的
3.2 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过程
3.2.1 从哲学上内外因的关系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1)从内因上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2)从外因上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3.2.2 在创作中看从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过程
(1)是要描摹自然还是要超越自然呢?
(2)当准确与再现的兴趣减少时,对抽象进行的思考
(3)在审美上,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第四章 在我创作中的实践与体验
4.1 自然与抽象的关系
4.1.1 既要向自然学习又不能描摹自然
(1)在研究传统上
(2)到自然中寻找灵感
4.1.2 在描绘自然时加入的抽象因素
4.1.3 无意识的过程是形成抽象因素的重要原因
4.2 创作的心情与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9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769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