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青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2 07:15
“新金陵画派”九老由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组成,因20世纪60年代“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及其晋京展览《山河新貌》得以确立。其中,鲜为人所知的丁士青为镇江人,幼习丹青,中年卖画养家,57岁时被选聘为副画师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参与了江苏省国画院一系列重要的写生与创作活动,并留下近百件面貌全新的作品,但由于其自身语言结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的独特性,他并没有能够获得如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相匹敌的成就。对丁士青个案的研究正是试图还原其中国画创作的全貌,对其进行公允的价值判断,填补国内美术学界对于“新金陵画派”研究中个案的部分研究空白;在研究方法上,以绘画语言作为逻辑起点,分析现象、总结规律,采用平行比较、纵向剖析的手段,引入缺陷分析,建立起丁士青个案较为完整与客观的研究体系,由此深入思考中国画语言创新的经验与方向。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题解
二、本文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第一章 溯源: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前丁士青的中国画语言探微(20世纪50年代末期之前)
第一节 通过1957年之前的毛笔画探寻其绘画语言的图像、视觉空间
第二节 通过20世纪 40-50 年代的指画管窥其绘画语言的技法、经验空间
第三节 通过几段口述材料还原的丁士青
小结
第二章 遇困: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初对中国画语言的微调(20世纪50年代末期)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术创作局面
第二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后参与的集体创作
第三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的指画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求变:丁士青在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中的语言新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出现的写生热潮
第二节 江苏省国画院在20年代50年代末期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及丁士青的创作情况
第三节 丁士青在1960年“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及其之后的中国画创作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其他集体写生活动
小结
第四章 内敛:丁士青暂别江苏省国画院创作集体之后中国画语言的内向行走(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变为记忆的风景——丁士青1964年之后的山水画创作
第二节 时局变动与寄情于诗——回归镇江老友圈
第三节 画意外的唱和——颤笔梅花中绘画语言的内向回归
小结
结语:从作为非主流叙事的丁士青个案角度再看“新金陵画派”
一、丁士青中国画实践的艺术得失与现实启迪
二、再看“新金陵画派”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定位
三、隔山有眼——实现中国画语言的价值立足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丁士青年表
本文编号:3797175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题解
二、本文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第一章 溯源: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前丁士青的中国画语言探微(20世纪50年代末期之前)
第一节 通过1957年之前的毛笔画探寻其绘画语言的图像、视觉空间
第二节 通过20世纪 40-50 年代的指画管窥其绘画语言的技法、经验空间
第三节 通过几段口述材料还原的丁士青
小结
第二章 遇困: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初对中国画语言的微调(20世纪50年代末期)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术创作局面
第二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后参与的集体创作
第三节 丁士青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的指画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求变:丁士青在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中的语言新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出现的写生热潮
第二节 江苏省国画院在20年代50年代末期组织的集体写生活动及丁士青的创作情况
第三节 丁士青在1960年“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及其之后的中国画创作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其他集体写生活动
小结
第四章 内敛:丁士青暂别江苏省国画院创作集体之后中国画语言的内向行走(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变为记忆的风景——丁士青1964年之后的山水画创作
第二节 时局变动与寄情于诗——回归镇江老友圈
第三节 画意外的唱和——颤笔梅花中绘画语言的内向回归
小结
结语:从作为非主流叙事的丁士青个案角度再看“新金陵画派”
一、丁士青中国画实践的艺术得失与现实启迪
二、再看“新金陵画派”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定位
三、隔山有眼——实现中国画语言的价值立足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丁士青年表
本文编号:3797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79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