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诗馀画谱》比较艺术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9:12

  本文关键词:《诗馀画谱》比较艺术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诗馀画谱》是晚明徽州汪氏辑刻的一部木版词意画集,随着木版画史研究和词学研究的发展,这部一度有湮灭于世之忧的画谱逐渐为研究者所熟知。《诗馀画谱》系汪氏以“以词入画”为立意,从《草堂诗余》中摘词,又聘请书家、画工作书作画,而后由刻工刊刻,继而印行的。其所雇画工从《顾氏画谱》、《百咏图谱》等画谱中摘取了部分木版画作为粉本,将其变仿为符合词作的词意画,最终成就《诗馀画谱》独特的艺术风貌。对该画谱所呈现的词画关系所做的比较艺术学研究,包括四个主要部分。第一章是介入《诗馀画谱》的预备性研究,依据《诗馀画谱》的序、题、跋及相关艺术史研究文献,梳理了该画谱的创作状况,而后简要回顾词画艺术由隔阂走向沟通的艺术史历程,并探讨了研究该画谱词画关系的比较结构层次。第二章是对该画谱所辑词画作品细节内容的比较,即对语象和图像的对读分析,从人物语象与人物图像、景物语象与景物图像、非视觉性语象的图像呈现和超出《诗馀画谱》表现范围的语象四个方面,分析了该画谱中由语象到图像的一致、混淆及图像呈现的程式性现象。第三章是对该画谱所辑词画作品结构的比较,即构境和构图的比较,从语象牵连与位置经营、词境的完成与词意画的截取、填补画面空间的图像增殖、景以人观图围人构四个层次,研究了该画谱构图对词作意境的截取、增殖与同理现象。第四章是对该画谱所辑词画作品艺术风格的比较,首先分别考察此画谱所辑词作、画作风格,然后探讨了该画谱呈现出的词画风格契合与异趣的艺术现象,分析了词画风格配合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最后梳理、总结《诗馀画谱》所呈现出的词画关系现象。对《诗馀画谱》的比较艺术学研究力求在词画平等的立场上探讨它们的艺术关系,希望为比较艺术学、文学与图像关系史、视觉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馀画谱》 比较艺术学 词画关系 词意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8-9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9-10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0
  • 4. 相关概念说明10-11
  • 第1章 《诗馀画谱》的创作背景与研究思路11-22
  • 1.1 《诗馀画谱》的创作11-15
  • 1.2 词和画的隔阂15-17
  • 1.3 词和画的沟通17-18
  • 1.4 词画比较的结构18-22
  • 第2章 艺术形象比较:语象与图像22-32
  • 2.1 人物语象与人物图像22-27
  • 2.1.1 佳人语象与佳人图像23-25
  • 2.1.2 文士语象与文士图像25-26
  • 2.1.3 人物语象与人物图像的混淆26-27
  • 2.2 景物语象与景物图像27-29
  • 2.2.1 辑词中的景物语象简析27
  • 2.2.2 景物语象的图像呈现27-28
  • 2.2.3 风雾云烟等语象的图像呈现28-29
  • 2.3 非视觉类语象的图像显现29-30
  • 2.3.1 听觉语象的图像显现29-30
  • 2.3.2 触觉语象的图像显现30
  • 2.4 超出《诗馀画谱》表现范围的语象30-32
  • 第3章 作品结构比较:构境与构图32-39
  • 3.1 语象牵连与位置经营32-33
  • 3.2 词境的完成与构图的截取33-35
  • 3.3 填补构图空间的图像增殖35-37
  • 3.4 景以人观与图围人构37-39
  • 第4章 词画风格比较39-45
  • 4.1 画谱选词的风格分析39-40
  • 4.2 画谱辑画的风格分析40-42
  • 4.3 词画风格的契合42-43
  • 4.4 词画风格的异趣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A49-50
  • 附录B50-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隆;刘弘逵;;李素心《素心女史诗馀》论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尹秋征,蔡明开;诗馀夸饰举隅[J];天中学刊;1998年03期

3 李艳菁;;析《拙政园诗馀》中所塑造的词人形象[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施蛰存;;说“诗馀”[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5 何^鉮,

本文编号:384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84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