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谈宋代花鸟画的“写生”意识

发布时间:2017-05-22 21:00

  本文关键词:谈宋代花鸟画的“写生”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两宋时期是花鸟画发展的巅峰阶段,两宋花鸟画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很大,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科举制的普及深化和统治者的喜好等都对花鸟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花鸟画在民间也具有相应的社会需求。由于宋代朝廷对绘画重视支持,画院画家地位提高,宋人花鸟画迅速发展,在各方面趋于成熟,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繁荣状态,也形成了这一时期花鸟画宁静平和,悠远淡雅的审美倾向。宋人花鸟画重视写生,同时又在“格物穷理”的理学思想影响下,在“写生”时形成严谨求真的风尚,他们讲究师法造化,深入到自然万物中去,画出物之生机神韵,且在这一基础上追求诗意,使画面既生动传神,又诗意盎然,形成诗情画意于一体的意境,同时也体现了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的人文和哲学思想。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认真赏析宋代花鸟画的基础上,围绕宋人写生“意识”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首先陈述了两宋前后花鸟画写生意识发展概括;其次重点论述了宋人写生意识的表现;最后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阐述了宋人花鸟画写生意识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包括本人对宋人花鸟画的学习体会等。本文着重从理论、美学的角度分析、阐释宋代花鸟画写生意识的发展、表现、作用和现实意义,对宋代花鸟画写生意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归纳和反思,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绘画精髓,推动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以及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宋 花鸟画 写生意识 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1 写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9-19
  • 1.1 写生概念9
  • 1.2 宋代之前的花鸟画--写生意识的形成9-11
  • 1.2.1 唐代花鸟画写生意识9-10
  • 1.2.2 五代时期花鸟画写生意识10-11
  • 1.3 重视写生的宋代院体花鸟画11-19
  • 1.3.1 院体花鸟画繁荣的原因11-12
  • 1.3.2 重视写生的宋代花鸟画家12-17
  • 1.3.3 文人花鸟画的写生意识17-19
  • 2 宋人花鸟画写生意识的表现19-28
  • 2.1 格物致知,,师法造化19-20
  • 2.2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20-22
  • 2.3 诗情画意,物我相忘22-23
  • 2.4 题材多样,穷理尽性23-28
  • 3 现实意义28-36
  • 3.1 继承宋人的写生精神28-29
  • 3.2 学习宋人写生技法与布局29-32
  • 3.2.1 宋人花鸟画中笔法的运用29-30
  • 3.2.2 宋人花鸟画中“设色”的技巧30-31
  • 3.2.3 宋人花鸟画中的布局31-32
  • 3.3 宋人花鸟画对我创作地影响32-35
  • 3.3.1 在创作中注重写生32-33
  • 3.3.2 在创作中对宋人技法吸收应用33-34
  • 3.3.3 对宋人营造意境氛围吸收运用34
  • 3.3.4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力求创新,注入现代元素34-35
  • 3.4 存在的困惑和问题35-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39-40
  • 致谢40-41
  • 附图4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琪;浅议两宋时期中越之间的战事[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吴鸿丽;;两宋时期泉州地区造桥热潮的原因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崔明德;;对两宋时期和亲理念的初步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祥春;赵双全;;两宋时期的中越贸易[J];东南亚纵横;2007年04期

5 郭友亮;;两宋时期林业政策述论[J];农业考古;2009年04期

6 刘雅萍;;乡土情结与神灵的扩张——关于两宋时期区域神灵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李华;;试析两宋时期盟约的制定与履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申利丽;申健强;;两宋时期的书画装裱[J];兰台世界;2011年28期

9 张俊飞;;两宋时期的人地矛盾及解决方式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10 杜品;;两宋时期四川私学的发展[J];兰台世界;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黛Y

本文编号:386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86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