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中国人物画与传统人物画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8 23:30
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中国人物画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于中国画坛,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经历代人的不断创新发展,尤其到了当今,艺术的多元发展更是让它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画坛的一朵艳丽奇葩,并还在不断绽放。可是,“文革”时期的美术却与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背道而驰。“文革”美术是伴随着政治运动应运而生的,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形成了此时期所特有的风格。此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艺术精髓,吸收西方写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火热的革命生活”。“文革”时期中国人物画片面强调政治作用,过分注重题材和内容的表达,而忽视了中国画本身应该具有的形式和价值。并且过于程式化的创作模式,束缚了画家的创造性和灵感,所以这段时期的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常常被当作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尽管如此,它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人物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从时代性的角度来阐述“文革”时期中国人物画。通过对其题材、特点,以及与传统人物画造型、构图等方面的比较,来对此时期的人物画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大致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概况的讲述了传统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从远古时...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选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2 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概况
2.1 古代人物画发展概况
2.2 近代人物画发展概况
3 “文革”时期人物画时代性分析(1966 年—1976 年)
3.1 时代背景
3.2 “文革”人物画创作题材
3.2.1 歌颂毛主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题材
3.2.2 描写红卫兵、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题材
3.2.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美术题材
3.3 “文革”人物画特征
3.3.1 主题先行
3.3.2 画面氛围“红、光、亮”
3.3.3 人物形象“高、大、全”
3.3.4 “三突出”,“三陪衬”
3.3.5 人物面部“脸谱化”
3.3.6 女性人物“中性化”
3.4 专业画家笔下的时代画作
3.4.1 王为政《炮打司令部》
3.4.2 杨之光《矿山新兵》
3.4.3 杨力舟、王迎春《如今管天又管地》
4 现代中国人物画全新面貌
4.1 由守旧到改革的中国人物画(1976 年—1989 年)
4.2 市场经济下多元化发展的中国人物画(1990 年—2000 年)
5 “文革”时期人物画与传统人物画之比较
5.1 从时代特征方面进行比较
5.2 两个时期造型观的不同
5.3 线的运用方面比较
5.4 构图上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17294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选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2 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概况
2.1 古代人物画发展概况
2.2 近代人物画发展概况
3 “文革”时期人物画时代性分析(1966 年—1976 年)
3.1 时代背景
3.2 “文革”人物画创作题材
3.2.1 歌颂毛主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题材
3.2.2 描写红卫兵、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题材
3.2.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美术题材
3.3 “文革”人物画特征
3.3.1 主题先行
3.3.2 画面氛围“红、光、亮”
3.3.3 人物形象“高、大、全”
3.3.4 “三突出”,“三陪衬”
3.3.5 人物面部“脸谱化”
3.3.6 女性人物“中性化”
3.4 专业画家笔下的时代画作
3.4.1 王为政《炮打司令部》
3.4.2 杨之光《矿山新兵》
3.4.3 杨力舟、王迎春《如今管天又管地》
4 现代中国人物画全新面貌
4.1 由守旧到改革的中国人物画(1976 年—1989 年)
4.2 市场经济下多元化发展的中国人物画(1990 年—2000 年)
5 “文革”时期人物画与传统人物画之比较
5.1 从时代特征方面进行比较
5.2 两个时期造型观的不同
5.3 线的运用方面比较
5.4 构图上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17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401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