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08 05:09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人物形象之一的儿童形象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人形象相比,除了儿童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使艺术创作中的儿童视觉形象承载的意义与众不同外,对儿童形象的研究,本身有利于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形象生成背后的话语博弈关系。而被塑造、被表达、被符码化的儿童形象的大量出现,显然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形象的研究提供了素材。从研究视角分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儿童视觉形象进行图式类型归纳、图形象征意义解读、社会学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是当前儿童视觉形象的主要研究方向。但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看,与女性形象、农民形象和领导人等成人视觉形象的研究相比,当下对儿童形象的研究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显然都十分薄弱。由此,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儿童视觉形象的搜集、归类和分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中国美术如何在绘画中对儿童形象进行塑造、表达和符号化为切入点,揭示儿童形象生成和演变背后的权利话语关系,分析典型儿童形象生成背后的主导话语、意识形态、创作者观念以及观者的期待等之间的博弈关系,以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典型儿童形象的最终呈现,都是各个时期中主流话语引导下的、多方权利话语之间权利博弈和利益共谋的结果。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本部分综述了儿童形象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归类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并对本文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的陈述。第一章,以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时代美术为研究阶段,并细分为十七年和文革两个时期。详述了在政治话语的主导下,包括建国初的十七年和动荡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内的毛泽东时代绘画中,对新儿童形象和革命化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和理想化呈现,以及政治逐渐占据统帅地位后儿童形象塑造和呈现的成人化、类型化、单一化趋势。而现实语境下的艺术创作对创作者个体意识的否定、对大众观者期许的忽略和对现实生活的脱离,则是导致以政治为艺术创作标准所塑造出的“理想儿童”形象本质虚假的直接和主要原因。第二章,以1977至1989年的80年代中国美术为研究阶段。论述了在80年代的新历史阶段中,在寻求和建立艺术合法性的时代需求下,真实替代政治成为新的时代话语。在真实话语的主导下,80年代的艺术家自觉的选择了对毛泽东时代的创作模式和形象塑造标准的否定,并从政治标准的限制和理想化形象的塑造中解脱出来,转向了对创作主体的高扬和对真实的原态形象的追求。在绘画中则呈现为以创作者个人意志为主导的、对原态现实生活和生命的形象实践,“真实儿童”形象替代“理想儿童”形象。但现实表明,这一时期的个人意志也只是在暗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符合大众观者期许的前提下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对真实充满渴望和追求的艺术家,也只是在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观者期许、人性的回归等建构的“真实话语”中实现了个人表达的真诚。第三章,以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为研究阶段。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后殖民主义影响大范围扩散和市场化潮流猛烈冲击的复杂语境中,对具有中国乡土地域特色、中国城市群体生存状态、中国毛泽东时期政治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等本土化特征的儿童形象的多样重塑和符码化呈现,显然都是市场话语主导下争取市场利益的艺术策略。尽管市场话语主导下所形成的符码化儿童形象所具有的中国性备受怀疑,但是这些着意彰显本土特征的符码化儿童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构建当代中国新形象和获取文化身份的优势和有效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的最佳选择。结语部分,本部分通过上文对不同历史时期典型儿童形象的归类、分析以及儿童形象生成背后的话语权和利益关系的揭示,最后对新中国以来绘画中的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的形成作个人观点的阐述。事实证明,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创作观念和观者的期许等众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形象生成的话语因素,都决定了儿童形象生成的非客观性。而艺术创作流程和艺术场内儿童永远“不在场”的现实则是对客观真实的儿童形象不存在的最直接的说明,不同历史语境下儿童形象的最终呈现,都是各自时期中主流话语主导下的多方话语权力间博弈和利益共谋的结果。
【关键词】:儿童形象 真实 话语 塑造 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5
  • 研究现状11-12
  • 研究方法12-13
  • 研究意义13-15
  • 第一章“理想儿童”——毛泽东时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15-44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绘画中的“理想儿童”形象15-29
  • 一、十七年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15-18
  • 二、十七年绘画中“理想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18-29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绘画中的“理想儿童”形象29-40
  • 一、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29-32
  • 二、文革时期绘画中“理想儿童”形象的标准化塑造32-40
  •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下“理想儿童”形象本质的虚假40-44
  • 一、标准的极端化与自我的否定40-42
  • 二、模式的僵化与形象的本质42-44
  • 第二章“真实儿童”——80年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个人化表达44-66
  • 第一节 新时期绘画中的“真实儿童”形象44-56
  • 一、新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44-47
  • 二、新时期绘画中“真实儿童”的多种表达47-56
  • 第二节 85新潮绘画中的“真实儿童”形象56-62
  • 一、85新潮时期的艺术创作语境56-59
  • 二、85新潮绘画中“真实儿童”的两种表达59-62
  • 第三节 真实话语下“真实儿童”形象的伪真实性62-66
  • 一、别样的言说与观念的狂欢62-64
  • 二、构建的真实与表达的真诚64-66
  • 第三章 符码化儿童——90年代以来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策略性重塑66-86
  •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66-68
  • 一、全球化的来临与本土化的热潮66-67
  • 二、市场化的冲击与后殖民主义的泛滥67-68
  •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符码化儿童的多样重塑68-83
  • 一、“小土孩”——地域气息浓重的中国乡土儿童形象68-74
  • 二、“小痞孩”——无聊、冷漠的中国都市儿童形象74-77
  • 三、“小人物”“小领导”——影射政治的中国历史儿童形象77-81
  • 四、“小福娃”——大众、通俗的中国传统儿童形象81-83
  • 第三节 市场话语下符码化儿童形象的工具性83-86
  • 一、前卫性的消解与中国性的缺乏83-85
  • 二、本土化的需求与工具性的凸显85-86
  • 结语86-88
  • 注释88-92
  • 参考文献92-9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静;;“童心”:拒绝成长与被成长——关于中国儿童形象的变化[J];名作欣赏;2013年30期

2 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以宋元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王艳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儿童形象浅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舒韶雄;;古诗中的儿童形象[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彭绍菊;;试论五四时期成人小说中的儿童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蒋义海;帮助孩子们飞翔[J];美术;1979年05期

7 李清华;;试论19世纪英语文学儿童形象的衍化[J];作家;2013年10期

8 李宝珠;;俊美与冷酷的对抗——鲁迅作品儿童形象探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马晖;武亚玲;;中西文学儿童形象审美论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姚海英;;论宋元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类型及艺术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莉;报纸图片中儿童形象运用的几点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张淑燕邋王波伟;给儿童广告一方净土[N];吉林日报;2007年

3 晓夫;走马观花看日本广告[N];中国工商报;2000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杨桦;儿童广告 盼望一阵绿色的风[N];人民政协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梅;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姜扬;符号学视角下的儿童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涂春梅;“十七年”儿童文学中的“新中国儿童形象”[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宇;中外文学中两类儿童形象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雅玲;论当代油画中的儿童形象[D];上海大学;2014年

6 张艺典;电视广告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7 徐平;论蒋韵长篇小说的儿童叙述与儿童形象[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史凝芳;新中国年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姚瑶;打造接班人:新中国少年儿童形象的建构及传播[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杨琳琳;论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儿童形象[D];黑龙江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典型样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431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