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郑板桥《梅兰竹菊》修复中“全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15:12

  本文关键词:郑板桥《梅兰竹菊》修复中“全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时代的不断更替,前人遗留下来的许多宝贵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条件或者人为条件等不同因素的破坏。然而在古画修复的诸多案例中,“全色”一直是一个具有难度性、原则性、关注性的问题。正是这一环节使得很多珍贵的古旧书画恢复了其原来的面貌和气韵。但是,有时也正是这一环节,破坏了原作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在这样的矛盾面前,我们更应当针对不同的修复对象采取相应有效、安全的全色方案。全色需要修复工作者具有过硬的技艺、熟知绘画方面的技法。本文通过对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的修复引出了对于全色方面的相关环节展开研究。其中,胶矾水的使用以及对于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关系都是全色工作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关键词】:全色 技法 新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8
  • 第一章 郑板桥绘画风格的研究8-10
  • 第一节 关于郑板桥的艺术特点的探讨8
  • 第二节 以《竹》、《兰》为例对修复作品风格的分析8-10
  • 第二章 全色与我的实践体验10-21
  • 第一节 接笔的具体处理方法10-16
  • (一) 全色工作中应具备的个人修养和艺术造诣10-13
  • (二)“波进法”的应用与实践13-15
  • (三) 全色与光线的选择15-16
  • 第二节 全色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则16-18
  • (一) 关于“修旧如旧”原则的探讨16-17
  • (二) 我对接笔问题的理解17-18
  • 第三节 胶矾水与豆浆水对纸张影响的分析18-21
  • 第三章 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的积极作用21-24
  •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7
  • 致谢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兰;;诵梅兰竹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7期

2 申林;;梅兰竹菊[J];北方音乐;2008年06期

3 张永见;;《后屏风——梅兰竹菊图》[J];长江文艺;2012年12期

4 启明;;梅兰竹菊(外二篇)[J];人民文学;1957年07期

5 尹居平;梅兰竹菊与“四君子”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杨春宇;;梅兰竹菊 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征[J];生命世界;2005年01期

7 肖京子;徐仲溪;;茶语四君子——茶与梅兰竹菊[J];茶叶通讯;2010年04期

8 何勇;;论梅兰竹菊与大吉图[J];景德镇陶瓷;2011年01期

9 赵德印;;梅兰竹菊[J];工会博览;2013年09期

10 陈樊;;梅兰竹菊[J];江苏政协;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玉琴;;学梅兰竹菊莲 争当五好干部[A];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肖京子;徐仲溪;;茶语四君子——茶与梅兰竹菊[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剑雯;《梅兰竹菊》邮票将在太原首发[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记者 小鲁;《梅兰竹菊》:为有暗香来[N];中国集邮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刘泽先;王进华:梅兰竹菊见精神[N];北京商报;2012年

4 赵国华 裴丽丽;借题发挥大手笔[N];中国邮政报;2010年

5 李庆章;珠海摄协夺得1金2银[N];珠海特区报;2009年

6 张洪军;梅兰竹菊皆良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李厚禄;《梅兰竹菊》应属中国传统文化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婷;梅兰竹菊 两千年后为何成“下里巴人”[N];文汇报;2010年

9 铁铮;是什么让梅兰竹菊跑了起来?[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李砚祖;梅兰有天地 竹菊自乾坤[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晓华;从“梅兰竹菊”谈传统文化精神在海报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

2 王雨佳;郑板桥《梅兰竹菊》修复中“全色”问题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

3 潘平平;笔情墨韵,,物化同心[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郑板桥《梅兰竹菊》修复中“全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472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b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