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证史—对话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本文关键词:图像证史—对话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南北朝作为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大转变的重要时期。就历史的社会承继发展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灾难的乱世;就魏晋南北朝时期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化艺术而言,它又是一个自觉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态的转向下,这一时期的艺术思想和审美价值观都开始趋向个体人格的个性抒发,追求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注重真性情的表达。随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也经由秦汉时期的“大观”(1)转向对个体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主的“本体论”时代。相关于这些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历史所遗留下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从中体悟到图像所展现出的历史文化厚度。1960年4月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王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文化符号,以图像文本的形式再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贤士们的生活缩影。砖画设计者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安置于“树林”(2)之中,展现出贤士们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从图像的内容到形式,图像以挺劲、秀丽的阳刻线条为主导来述说出秀骨风韵的画面气势,形象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物典型的心理语言和动态形象。他们或上身袒露、或披襟抱膝,或赤足打坐,或豪放畅饮,或低头沉思,各尽其妙地表现了他们傲世、享乐的生活神态。因此,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作为最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历史文献,不仅引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语境,而且也充分反映出其艺术绘画的特质。它用“一图多话”的书写体现记录下那个时代历史最孕育性的顷刻,这也是我们对话“往昔时代”的重要交流媒介。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图像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20
- 一、研究课题的背景9-13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0-12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2-13
- 二、研究课题来源及方法13-15
-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13
- (二)研究课题的方法13-15
- 三、研究课题的思想及意义15-20
- (一)研究课题的思想15-17
- (二)研究课题的意义17-20
- 第二章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像的形成背景20-32
- 一、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表象的动态20-28
- (一)图像中的世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21-24
- (二)图像中的“内化”——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24-28
- 二、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图像构成28-32
- (一)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艺术内容29-30
- (二)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艺术形式30-32
- 第三章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艺术特色32-65
- 一、构图风格——外呈内显32-43
- (一)空间、时间33-42
- (二)计白当黑42-43
- 二、形象刻画——清风朗骨43-54
- (一)以形表神44-53
- (二)因形尽意53-54
- 三、人物塑造——风骨兼并54-63
- (一)“有意味”的线条——构成形态的线条美55-61
- (二)“情绪化”的线群——构成独特审美风格的线条美61-63
- 四、情景再现——无限意蕴63-65
- 第四章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所指”的美学内涵65-79
- 一、气韵求生65-69
- (一)“气”和“韵”66-68
- (二)气韵求“生”68-69
- 二、玄学之态69-74
- (一)玄学思想中“无”的范畴体现70-71
- (二)玄学思想中“情”的范畴体现71-72
- (三)玄学思想中“趣”的范畴体现72-74
- 三、得意悟境74-79
- (一)得意由象74-77
- (二)境生象外77-79
- 余论79-80
- 结论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5
- 个人简历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东,黄莓子;汉代四川画像砖的装饰意匠简论[J];艺术教育;2005年01期
2 许显成;璀灿瑰宝 画像砖[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3 钱舜;;宋代画像砖艺术微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12期
4 任星丽;;汉狩猎图画像砖[J];检察风云;2008年16期
5 王少毅;;河南邓州南朝妇女出游画像砖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0年11期
6 陈港泉;;甘肃河西地区馆藏画像砖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7 卢宗义;;青海出土的对鸟纹画像砖再释[J];中国土族;2012年01期
8 唐新;;方砖溢彩 河南邓州南朝彩色画像砖宗教题材选粹[J];中国宗教;2013年01期
9 于豪亮;;祭祀灵星的舞蹈的画像砖的说明[J];考古通讯;1958年06期
10 石志廉;;北宋妇女画像砖[J];文物;197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许萌;;许昌汉代建筑画像砖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国新;;西汉洛阳与陕西画像砖艺术特征比较分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亮;;论道教对画像砖题材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彦伟;;河南郏县“升仙”画像砖[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琳;许萌;;从画像砖中解读汉代舞蹈[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明;乔保同;;南阳胡汉战争画像砖及相关问题探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袁曙光;赵殿增;;四川门阙类画像砖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张孜江;;从汉代画像,看汉代的社会经济[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永利;;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画像砖上的披发民族[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邦振 储北平;潜山发现300年前画像砖[N];安庆日报;2010年
2 刘辉;萧县画像砖略谈[N];光明日报;2013年
3 王琳 许萌;河南伏羲女娲画像砖赏析[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赵启斌;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卷[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范小平;四川画像砖发现记[N];四川日报;2007年
6 刘艳元;南京出土1500年前珍贵画像砖[N];新华日报;2006年
7 林必忠 刘春鸿;重庆首次出土汉代画像砖[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记者 王嘉;青白江出土罕见画像砖 就像2000年前的成都风情照[N];成都日报;2010年
9 张占鳌;神妙兽斗画像砖[N];中国商报;2002年
10 卢升第;墓砖上的极乐世界[N];成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义斌;六朝画像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赵新平;汉马图像形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平;甘肃清水宋(金)墓画像砖造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瑞平;陕、豫、川画像砖及其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莹;河南画像砖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李晓美;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5 林爱;翻译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英汉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弘杨;图像证史—对话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陈熙;甘肃清水宋金墓室彩绘画像砖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向平;汉代砖石画像计算机处理与农史信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张春阳;南学约简与北学深芜[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本文关键词:图像证史—对话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492423.html